国学基金会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礼仪的重要性 [复制链接]

1#
      《中国大百科全书》解释礼仪为:礼是中国奴隶社会的典章制度,奴隶社会对封建的道德规范。作为典章制度是指维护宗法等级制度的上层建筑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人与人交往中的礼节仪式;作为道德规范是指奴隶主贵族和封建地主阶级一切行为的准则。
        然而,时至今日,礼仪已经有了更多的涵义与意义。礼仪作为一种基础性的行为规范,可以“引导”人们加强道德修养。在“仁、义、礼、智、信”这些基本的道德规范中,礼是很重要的范畴;在人的行为规范中,礼仪是最起码的、基础性的规范。“不学礼,无以立”。(《论语·季氏》)“人而无礼,焉以为德”。(扬雄:《法言·问道》)不学习礼,就无法立身处世;如果人没有礼,就谈不上道德修养。从人的一生来看,最初接触的行为规范就是“礼”和“礼仪”。人出生后,首先教给他的是简单的礼仪知识和规范:在接人待物方面,要恭敬、谦逊、礼貌;在仪态仪表方面,要端庄、调和、文雅。这是人生的第一堂德育课。此后,人们才学习善良、宽容、诚信的道德规范。这就是以教“礼”为基础,引导人们加强道德修养,提高道德素质,逐渐成为有道德的人。  以礼“显”德:礼仪作为一种道德精神的外在形式,可以“显现”人们的道德水平。礼仪可以展现一个人的道德素质,从他的仪态和行为中,体现出对“礼”的价值的认知水平和对“礼”的执行的修养程度。从“礼”和“礼仪”的关系看,实际上是一种本质和现象的关系。
         “礼”是道德精神,“礼仪”是道德行为,“礼”是“礼仪”的内在本质,“礼仪”是“礼”的外在表现。在社会生活和交往中,总是通过“礼仪”来显现“礼”的修养,显现一个人的内在的道德素质。人的道德素质是沉淀在内心世界的,但是,它可以通过人的礼仪行为表现出来。所以,观察一个人的仪态仪表、行为举止、语言文字,往往可以了解他内心的道德世界,包括道德认识、道德倾向和伦理精神,从而评价他的道德水准和修养程度。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