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封禅:是古代帝王祭天地的最隆重的典礼,一般是帝王亲到泰山举行。在泰山顶上祭天叫“封”,再到泰山脚下的一座小山(梁父山)祭地,叫“禅”。
2、斋戒:是古人在祭祀或遇重大事件表示隆重庄敬,事先数日要沐浴、更衣、独居、素食、戒酒等,使心地纯一诚敬,叫“斋戒”,表示隆重、庄敬。
3、朝:是周代诸侯按规定的时间觐见周天子叫“朝”。每次朝见要带玉帛、土特产等,叫朝贡。不按时朝见就视为对天子不敬,就要被讨伐。后来在四方诸侯中各选一有声望者为领导,叫“方伯”,小诸侯见方伯也叫“朝”。后来弱国诸侯去见强国诸侯也叫“朝”。臣子见国君也叫“朝”。
4、聘:是天子派大夫见诸侯叫“聘”。大国诸侯派大夫见别国诸侯也叫“聘”。往往带玉帛去,表示尊敬慰问祝贺。
5、誓:是用语言相约表示决不违信叫“誓”。
6、盟:两国或两人以上互相宣誓协同做事叫“盟”。会盟时要杀牲、歃血,并宣读盟书,誓于神,叫做“盟礼”。
“歃血”是指古人订盟,双方口含牲血或血涂口旁,表示信誓,叫“歃血”。
“衅”是指重要器物如钟、鼓制成,杀牲或杀人以祭,将其血涂在器物上表示诚敬,称为“衅钟”。
7、拜:古人把“拜”分为九种:
(1)稽首:为最重,跪于地,拜者头触地,并停留较长时间,是臣拜君之礼。
(2)顿首、叩头、叩首:俯身引头至地即起,为平辈间最庄重的礼节,同时要面色失常、言语失声,只在有急事求人时才用。
(3)肃拜:最轻、拱手而已,类似现在的作揖。
(4)再拜:是拜两次,表示礼节隆重,有时用作敬词。
(5)空首、拜手:跪后两手相拱至地,头俯手上,以示敬意,多为上对下的回礼。
(6)拜、揖:拱手后上下左右再弯腰的一种表尊敬的礼节。
(7)拱手:双手合抱致敬之礼。
(8)长揖:自向至极下以为礼。
(9)鞠躬:弯腰表恭敬的礼节。
(10)唱喏、声喏:驻足鞠躬,同时扬声致谢之礼,多用于下级见上司时。
(11)奉觞、为寿:举酒祝贺之礼。
(12)万福:妇女行礼,两手松松抱拳交叠胸前,右下侧上下移动,略弯腰。
(13)打千儿:男子用礼,右手下垂,左脚步向前曲膝,右脚略弯曲。
8、丧葬:
(1)天子死曰“崩”“驾崩”“山陵崩”“晏驾”;诸侯死曰“薨”;大夫死曰“卒”;士死曰“不禄”,庶人死曰“死”。
(2)自然之死曰“殙”,饿死曰“殍”,斗死曰“殊”,被诛杀曰“殛”
(3)古代一些身分特殊的人对死的称谓也不同。如:
文人或所仰望的人物之死曰“修文、赴玉楼、泰山其颓”等。道佛教徒之死曰“归寂、圆寂、羽化、登仙、仙逝”。父母之死曰“老、去、弃养、见背”。
(4)古人丧葬装尸的木匣叫棺,棺外的木箱石箱叫槨(外面的套棺);随葬的物品或奴隶叫“殉”。垒土叫“坟”,刻石碑叫“墓”,坟墓较大,多埋皇帝的叫“陵”。装尸之棺叫“柩”;死人入棺待葬叫“殓”;停棺叫“殡”;埋棺入穴叫“葬”
(5)在丧礼中,根据亲疏关系穿一定规制的丧服,有“斩衰”“齐衰”等“五服”之说,丧服又统称“缞绖”(丧服)
(6)人将死时,要上屋顶向北方招魂,叫“复”;死后要入殓,小殓为穿衣,大殓还要餐饭。殓后停丧待葬叫“殡”,送葬时要穿一定的丧服。
9、祭礼:
古代从天子到庶人都要祭祀祖先。祭祀时宰杀的纯一色的牛、羊、猪叫做“牺牲”,不是纯色的叫“三牲”。
(1)古代天子供奉七代祖先(“七庙”),祭品用三个“太牢”(牛羊猪各一为太牢)
(2)诸侯供奉五庙,用一个“太牢”。卿供奉祖先用一牛。
(3)大夫供奉三庙,用“少牢”(羊猪各一为少牢)。
(4)士供奉一庙,用猪一头来祭祀。
(5)百姓在家里祭祀。
(6)古代要祭天地,叫封禅;祭社神、谷神。为人饯行要祭路神,叫“祖”,要洒酒于地,称“酹”。
10、冠礼:古代孩童垂发为饰,到了上学的年龄(成童)把头发束起来,叫“总角”“束发”。到了成年,男满20岁左右的男子又称“弱冠”。
11、笄礼:是女子满15岁要行“笄礼”,盘发插笄。“结发”原是“年轻”的意思,后来专指女子出嫁或男子成亲。
12、坐跪礼:
(1)坐:两膝着地,臀部贴在脚跟上为“坐”。
(2)跪:两膝着地,两大腿和臀部不挨脚跟,直身为“跪”,是有急事或表示谢罪、表示尊敬。
(3)跽:是跪起,准备起身,但双膝尚未离地,是为“跽”,又叫“长跪”,是受惊而耸身欲起的样子。
(4)箕:臀着地,两腿直伸,形似畚箕,叫“箕踞”,表示傲视的态度。
13、婚礼:
(1)古代女子出嫁曰“归”“适”“于归”,男子结婚叫“娶”。
(2)女子回家省亲叫“归宁”,而被夫家抛弃回归母家叫“遣归”。
(3)六礼:是古代婚姻要经过六道手续叫“六礼”。
(4)青庐:是举行婚礼时,夫妇在青布帐篷里交拜,这帐篷叫“青庐”。
(5)古代诸侯娶一国之女为妻(嫡夫人),女方以姪(兄弟之女)娣(妻之妹)随嫁,此外还有两个和女方同姓的国家送女陪嫁,亦各以姪娣相从,叫“媵”,比妾(嬖人)地位要高。
(6)古代婚姻有六道手续: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合卺。
14、三纲五常:
(1)三纲:是指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这是封建社会道德规范,称为三纲
(2)五常:又叫“五伦”,即封建礼教规定的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朋友之间的关系。另外有也指仁、义、礼、智、信。
15、三从四德:
(1)三从:是指封建社会要求妇女“幼从父、嫁从夫、夫死从子”。
(2)四德:是以妇女的“妇德、妇言、妇容、妇功(家务事)为“四德”。
(3)贞节:是女子不失身,不改嫁的道德。
16、座次礼节:
(1)君臣相对时:帝王面南,臣下面北。
(2)宾主相对时,宾东向,主西向。
(3)长幼相对时,长者东向,幼者西向。
(4)宴席有四面座位时,以东向为最尊,次为南向,再次为北向,西向为侍坐。
(5)古代君主、诸侯临朝,各级官员治事料民时,都“南面”(坐北朝南)而坐,即北面座位为尊。汉代向东(西部)的座位为尊,其次向南,向北,最末是向西。
17、关于“左右”
(1)官位表尊卑,古代尊右卑左。如:位在廉颇之右(上);予左迁九江郡司马;“闾左”即住在街巷左边的地位低的贫民;豪族常住在右边,故称“豪右”。
由此,“右”也引申为优胜、高强、上。如:举天下所贡蝴蝶、螳螂、油利挞、青丝额一切异状无出其右者。
车上座位(或站)则以左为尊。如:公子从车骑,虚左。 右,尊者在左,御者(驾车人)在中,右为陪乘,叫“骖乘”,又叫“车右”。
兵车则不同,将帅之车,主帅居中掌旗鼓,御者在左,保卫者在右。一般兵车,御者居中,左一甲士持弓,右一甲士持矛,堂上座位以户牖之间朝南为尊,如:南面称帝。
室内座位则以坐北朝南、坐西朝东的方向为尊。如:项王、项伯东向坐。
古时把贵族称为右族或豪右,贫贱者居住之地称“闾左”,贬官称“左迁”。
(2)合用时
一种是表左边、右边。
二种是指在旁侍候的近臣。
三种是指旧时书信中称对方,不直称其人,只称其左右执事者以表尊敬。如:是仆终已不得舒愤懑以晓左右。
四种是指相帮助之意。如:高祖为亭长,常左右之。
五种是指支配、影响,如:左右局势。
六种是指今方言中犹言“反正”“横竖”。
七种是表约数,犹言“上下”。
17、九傧:古代在接见外国使臣用来延引上殿的九个官员叫九傧,它是古代最隆重的接见仪式。
18、九族:高祖、曾祖、祖、父、己、子、孙、曾孙、玄孙九代。
19、嫡庶:嫡为妻所生,摘长子为大宗继承始祖,称为宗子。其余为小宗。庶由妾所生,地位较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