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基金会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渊博的知识 [复制链接]

1#
春秋战国时代,儒家就重视一般的自然和社会现象。不论是自然中的天文、地理、鸟兽和草木,或者社会中的语言、文学、历史和地理,都是儒家所要追求的知识。

达巷党人曰:“大哉孔子!博学而无所成名。”子闻之,谓门弟子曰:“吾何执?执御乎?执射乎?吾执御矣。”(论语·子罕)

此章记达巷党人称赞孔子博学,同时叹惜无一技之长。

孔子确实是一个博学之人。“无所成名”就是不能以某一专家称孔子。学必须有执着的精神,才能成功。御在六艺之中属最后的一种,微不足道,学起来比较容易。其实孔子对于六艺无不精通,执御只是自谦之辞。

现代社会,随着科技的发展,知识的领域不断扩大,而且扩大的速度越来越快。许多学问,共同陈列于同一世界,同一时代,一个人既然生在这一世界,这一时代,自然会与一切学问发生关系,既然发生关系,便不能不认识他们,要认识他们,就需要渊博的知识。

当然,人的精力是有限的,而知识是无穷的。我们所谓的博学,并非要做万能博士,无所不通,无所不精,只要对我们专门学问有关的知识,都能识得梗概,不必登堂入室,便可以了。

儒家所求的知识,不只是专业知识,也包括道德知识。道德知识和专业知识不但没有冲突,反而有相辅相成的关系。知识犹如工匠手中的工具。有了好的工具,事情容易成功。所谓“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不过,倘若没有道德的引导,利器也许可能成为凶器。所以,一个人如果立志为民造福,知识当然是越多越好;假如心术不正,品德低劣,知识便越多越坏。

人生处世,一如大海中的一只船。道德是指南针,知识是其它的设备。缺少设备,船固然无法航行;设备齐全而没有指南针,则失去目标,不能循着一定的方向前进,最终也难以抵达目的地。

由于儒家提倡人格教育,主张把道德和专业紧密地联系起来。一个学有专长的人,如果没有人格,儒家是看不起的;同样,一个心地善良而没有学问的人,也不是儒家赞美的对象。在儒家看来,只有品学兼优的人,才是人们学习的楷模。

大家都知道知识的重要,其实应注意对它是怎样运用的。智,固然可以引人向上,但也能增加人们的巧诈心机。世上的圣贤豪杰,是有智慧的人,世上的权奸巨贪,也是有智慧的人,前者流芳百世,后者遗臭万年,就在于运用知识的正和不正的区别。

今天,我们常常看到有的人也有丰富的专业知识,但缺少道德知识,这是很危险的。因为专业知识一旦和道德知识脱节,往往变成一种专为个人谋求利益的工具,甚至变成危害社会的手段。

要解决人生问题,必须依靠知识,也必须依靠技能。儒家对于学习,注重理论,更注重实践,就是要把知和行紧密地联系起来。这样,所得到的知识,才是正确的,有用的。

虽然孔子道全德备,其学无所不通,驰名遐迩,然而当太宰称赞他多才多能时,他依然非常谦虚

大宰问于子贡曰:“夫子圣者与?何其多能也!”子贡曰:“固天纵之将圣,又多能也。”子闻之曰:“大宰知我乎!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君子多乎哉!不多也。”牢曰:“子云:‘吾不试,故艺。’”(论语·子罕)

此章是孔子不敢自称圣人,而自居多能,并解释自己多能的缘故,那是由于他少年时贫贱,为了谋生,只得学会许多技艺,说明多能并不足为贵,足见圣人谦虚之德。且外,又记子牢解释孔子多艺的原因。

圣人是悟道之人。以多能为圣,那是误解。

孔子是圣人,尚且多才多艺,普通人岂能一无所长?

我们读书,特别是读古代圣贤书,应该加以实践,才切实有用。不切实用的学问,不是真学问。如果仅仅只会背诵,而不会在日常生活中运用,对道德修养还是不会有帮助的。

现代社会,知识活动愈来愈专精,“一事不知,儒者之耻”的时代早已过去了。以博学自居的人,对于任何一门学问,往往只是略知皮毛罢了。所以为学倘若博杂不精,自然难以步入知识的大门。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