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句话:“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但是,尽管游必有方,父母还是希望孩子在自己身边的。
我是辽宁籍,但是现在在昆明读大学,所以我深刻的体会到这句话的意义。
其实无论如何,父母还是很希望子女在身边的。
在古代,父母死亡是要守孝三年的,在一个工科男的思维中,这种行为总是很浪费资源的,每每在人为社会做出贡献的时候,却是要去做一件很没有意义的事情——守孝。
在现代,父母死亡的时候我们似乎有些麻木,有种不可抗力的感觉,但是似乎在第二天或者几天后,我们便继续为了生计而奔波。
倒不是说真的希望立法规定我们要守孝三年,但是,现代社会的工业化洗礼后的人际关系已经淡漠了许多,流水线上的不只是自动化专业,还有我们自己。
我们似乎很不孝顺,但是,父母似乎也是这么做的,我们的“孝顺”在岁月中渐渐变了。
在学术上是没有退化这种说法,那么,“孝”也是在进步?
整个文明的推进速度过于顺利,而人情却也淡漠了很多。
有时候想想,孝顺,似乎很难办到,社会的就业压力大,竞争剧烈,我们似乎在不停的奔波着,而这一切一切却也让父母高兴,但是,仅仅让父母“看上去高兴”就算是“孝”?
而放弃追求更好生活,放弃了下一代更好的条件,我们似乎也会去考量一下值不值得。
那么,讨论绝对意义上的“孝”似乎没什么意义吧?
很乱的说了一下自己对孝的看法,如果说真的要结论就是我们只能尽力去实现孝顺,但是,“孝”还是一个无法企及的词汇了。
就在写这篇文章的时候,母亲给我打了电话,说了说最近的事情,因为两周之后就回家了,所以母亲很高兴,说你快回来,我去接你。
我离开家乡3000公里,每年都回家,父母也很高兴。
但是,这到底是归结到孝?还是不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