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在无阶级的原始共产社会时期就产生了,它作为维护社会秩序和调整人们关系的行为准则而存在。也即是从道德产生那一刻开始,它就在影响着人们的思想,在规范人们的行为,在指引人们于社会生产和活动中逐步形成诸子百家的学说。孔子整理六经,思想源出于原有的道德规范,逐步形成了儒家思想。儒家的经典《论语》中记述的圣贤语录,无不紧紧围绕传统的道德思想。略举一二为例,诸如“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克己复礼为仁”等等,皆源自传统道德。孔子提出的“仁、义、礼、智”儒家思想核心,是人的最基本道德品质。
《道德经》提出了“道可道,非常道”、天道无为的思想以及“道常无为,而无不为”的思想,“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指出道是构成万物的基础,道是世界万物自身的规律 。这一思想观点也正是来源于传统道德的思想观点。
庄子在《养生主》中所提出的“为善无近名,为恶无近刑。”亦是基于传统道德而提出来的思想见解。
韩非所著的《解老》、《喻老》更是从法术家角度言“道德”之意。另一法家代表人商鞅辅秦实施变法所采取的“立木赏金”措施,亦是通过重树传统道德的政府形象以取信于民的做法。
孟子的“性本善”、“人皆可以为舜尧”观点,更是提出道德修养的重要。
墨子以“兼爱交利”作为其思想的核心和精髓,一切以实现“兼相爱,交相利”的理想社会为目的,为形成完整的道德教育思想体系奠定坚实的基础。
一代史学宗师司马迁写作“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史记》,更是基于公正、客观等传统美德之上的。
继诸子百家学说之后,历代统治者基本上都是倡导和遵循以儒家思想为主的传统美德,故历代所流传下来的文化、政治、历史专著等,其思想根源无不本于传统道德。
综上所述,诸子百家学说的思想内涵,无不源自于上古以来的一种传统美德,都或多或少对道德予以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