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基金会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荀子的“恶性论” [复制链接]

1#

    对于法家,荀子也是有批评的。他主要批评了慎到和申不害,说“慎子蔽于法而不知贤”,“申子蔽于執而不知知”(《解蔽》)。这是批评慎到片面的法治主义和申不害片面的权势主义。当然,荀子本人并不否认法治和权势的重要,不过他同时也强调礼治和尚贤使能的重要。     荀子自称是属于儒家的,但他对儒家中的思孟学派却批评得特别尖锐。他说子思、孟子“略法先王而不知其统,犹然而材剧志大,闻见杂博。案往旧造说,谓之五行,其僻违而无类,幽隐而无说,闭约而无解”(《非十二子》)。荀子还批判了孟子关于人性善的说法,并提出了人性恶的理论。荀子把孔子这个儒家创始人誉为“大儒”,似乎还颇有孔子继承者自居的胸怀。然而从实质上看,荀子对孔子的思想也是采取的批判态度。荀子否定了孔子唯心主义“天命”观,否定了孔子关于“圣人”“先知”的唯心主义先验论的一面(不过他同时也继承和发挥了孔子关于“学而知之”的论点),改造了孔子的唯心主义“正名”论。在荀子的思想的社会政治伦理思想方面,他不但没有摆脱儒家思想的影响,而且还有意地从地主阶级立场出发,在批判和继承其他学派思想基础上,对儒家思想进行加工改造,使之适应地主阶级的需要。   荀子从地主阶级立场出发,以地主阶级利益为标准,去各家之“蔽”,取各家之“见”,既有批判也有吸收与继承;同时对当时提出来的一些哲学问题和实际问题进行了研究和探讨,在综合百家之学的基础上,创立了他自己的哲学思想体系。  三、荀子的哲学观   (一)性恶论       荀子认为,与生俱来的好利、恶害,耳目声色之欲等天性,都具有自由活动和自由发展的本能,现实中,人人皆有欲,且“欲多不欲寡”,若顺纵人之性情任其自由发展而不加节制,便会导致一系列恶的结果,如争夺,残贼,淫乱等行为。荀子一开始就用“恶”来规范人性,用道德性眼光审视人性。他用来论证人性恶的两个基本前提也缺乏严密的逻辑推论,因而他关于人性的观点就存在很大的片面性,所谓善恶都是道德范畴,是后天形成的判断人的行为的价值标准,在阶级对立社会里,不同阶级具有十分不同的善恶标准,孤立地考察人性,人性可谓无善无恶,人性及其本质主要取决于他们所处的社会环境、阶级地位及其发展方向在不同的历史条件和社会环境下,人性会获得不同的规定性和特质,人性是社会历史的产物,社会既规定人性,又不断地改变人性。荀子看到人性在阶级社会中所存在的丑恶的一面,并做了理论上的概括,这对我们认识人性的本质有很大的启      荀子的性恶论是直接针对孟子的性善论的。他认为,孟子说性善,是因为孟子不察人的“性”和“伪”的区别。为说明他的理由,荀子首先严格区别了“性”和“伪”。     对于“性”,荀子认为,性是“性者,本始材朴也”、“生之所以然者谓之性”、“不可学,不可事,而在人者,谓之性。”总之,“性”是天生的。而“伪”,简单地说,就是“人为”。也就是“可学而能,可事而成之在人者,谓之伪。”、“虑积焉,能习焉,而后成谓之伪”。总之,“伪”就是后天性的,是与人的道德相关的思想、行动和结果,这部分来源于人为的努力,所以叫“伪”。  由于“性”是“本始材朴”、“生之所以然”、“不可学,不可事”,而“今人之性,生而有好利焉,顺是,故争夺生而辞让亡焉;生而有疾恶焉,顺是,故残贼生而忠信亡焉;生而有耳目之欲,有好声色焉,顺是,故淫乱生而礼义文理亡焉。然则从人之性,顺人之情,必出于争夺,合于犯分乱理而归于暴。”——所以,性是“恶”的。如果让性任其自由发展下去,则后果极为严重,会产生争夺、犯上、淫乱等。为此,就需要圣人、君主对人民进行教化,需要礼义等制度和道德规范来引导臣民,而人民因此而变“善”,就是“伪”。而这个过程,就叫做“化性起伪”。因此,性和伪的关系可以表述为“性者,本始材朴也。伪者,文理隆盛也。无性,则伪之无所加,无伪,则性不能自美。性伪合,然后圣人之名一。天下之功,于是就也。”
分享 转发
TOP
2#

荀子把孔子这个儒家创始人誉为“大儒”,似乎还颇有孔子继承者自居的胸怀。然而从实质上看,荀子对孔子的思想也是采取的批判态度。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