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拉图是著名的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是苏格拉底的学生,也是亚里士多德的老师,他们三人被广泛认为是西方哲学的奠基者。
柏拉图出生于一个贵族家庭,他的母亲是雅典立法者梭伦的后裔。他青年时从师苏格拉底,起初,他打算继承家族传统而从政,但后来情况发生变化:在与斯巴达的战争中,雅典民主制失利,随即苏格拉底受审并被判死刑。柏拉图对现存的政体完全失望,于是开始周游意大利、西西里岛、埃及、昔勒尼等地以寻求知识,企图实现他的贵族政治理想。在40 岁时,他结束旅行返回了雅典,并在雅典城外西北郊的圣城阿卡德谟创立了一所学园—阿卡德谟学园。学园培养出了许多知识分子,其中最杰出的是亚里士多德。才思敏捷、研究广泛的柏拉图,在阿卡德谟学园执教40 年,直至逝世。他一生著述颇丰,有《理想国》、《苏格拉底的申辩》、《巴门尼德》、《智者》等对话体著作留于世。
他曾说过:只有驱遣人以高尚的方式相爱的那种爱神才是美,才值得颂扬。这种爱情就是被我们中国人称之“精神恋爱”的柏拉图式的爱。这种爱认为肉体的结合是不纯洁的是肮脏的,认为爱情和情欲是互相对立的两种状态,因此,当一个人确实在爱着的时候,他完全不可能想到要在肉体上同他所爱的对象结合。他认为爱情能够让人得到升华,并且高于其他任何一种感情,比如友情,亲情等。这种爱情观是片面而极端的,并不是柏拉图式的恋爱才能证明爱是真爱。有人说过别的动物的生殖就只是生殖,但是人类的繁衍是一种艺术。性是爱情的一部分,是人来情感关系的一种桥梁,不应该因为它的特殊性而把它从爱情中单独剥离。性作为与食欲,睡眠一样,是人的一种本能冲动,是天生的,不应该被认为是不纯洁肮脏的(当然那种只为满足自己生理性需求的滥交是应该唾弃的)。这种爱否定性,但性却不会消失,那么只能被压抑,而被压抑的性会导致心理问题,有心理学家认为很多精神心理疾病都与性有关。而且现在的中国社会,这种爱也并不应该推崇提倡,不然中国政府即使开放二胎也对中国以后的老龄化无能为力了。
在今天的人们看来,柏拉图的爱情观让人不可思议。而有一位美国学者却对今人所理解的这种柏拉图的爱情观,提出了新的见解。美国学者伊拉·瑞斯经研究后认为,柏拉图推崇的精神恋爱,实际上指的是同性之间的一种爱,也就是“同性恋”。古希腊人认为,同性恋的过程更多地是灵交、神交,而非形交。而在女性很少受教育的古希腊社会,男人很难从女人中找到精神对手。这就是柏拉图偏重男性之间的爱情的原因。
同性之爱在现今的中国还属于禁忌的行列里,它挑战着中国千百年来“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等关于繁衍的传统观念,所以中国至今还没有将同性恋合法化。但这确实是一个社会问题,有科学研究表明,是否是同性恋是由基因决定的,即是天生的,,是一种天性虽然环境也有影响,但基因是主要因素。而在中国很多这样的人他的天性被社会,被亲人压抑着。他们有的选择了顺从,然后有了一个并不幸福的家庭;有的反抗着,然后失望着。他们应该被尊重,即使我们不赞同他们,但也不应该歧视他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