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即是“仁义”,是诸种美德的概括,所以,在儒家的典籍中,或者日常生活中,常把“义”与“利”对举。这里“义”表示道德情操,“利”表示物质利益,在如何对待“义利”关系上,体现着一个人的道德素质。“见利思义”、“以义取利”者是有道德的人;若能牺牲个人利益,做到“利他”者,成就公利者就是一个德行高尚的人;若“见利忘义”、“损人利己”、“损公肥私”者,就是德薄操浊的小人。正是因为这样,普遍百姓非常鄙视“见利忘义”的小人,十分推崇那些“见利思义”、深明大义、舍己救人、公而忘私、德高行洁的君子。“不义之财不取”,“不义之行不为”,成了有道德自觉的仁人者的生活准则。“义”成了一切美德的代名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