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继承前贤思想的基础上,孔子丰富了“中和”思想。之后,朱熹建构了一个以“中和”体用为核心的理论系统,王夫之则重释了“中和”、体用概念的内涵。至此,儒学的“中和”思想已经成熟。同任何哲学范畴一样,“中和”这对范畴也必要落实到现实层面。在现实层面,“中和”表达为“和谐”、“适度”的状态。然而,作为“和谐”、“适度”的状态,“中和”在落实于现实层面时,其理论意蕴不仅有积极方面,同时也有消极方面。对此,我们不可不辨。
在现实生活中想过的顺心,那就要遵循一个“中”字,做什么事既不能太过,也不能差距太大,举个例子,一个人既不能太胖也不能太瘦了,要做到恰到好处,这样才是最佳。
而“和”字就是说要与他人、与社会群体、与更大的环境和谐共处,人既是独立个体,又离不开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