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基金会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如何学习仁学 [复制链接]

1#
至于如何学习?荀子说:”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学,对于一个人,都像博见之于“登高”,闻声之于“顺风”,“致千里”至于“舆马”和“绝江河”至于“舟楫”一样,君子能够假于“学”,就可以不同于常人而“异”了。一个“假”,道出了学习的方法。
今天,可以利用的外界条件很多,除了老师朋友之外,还有领导、同事、同学等,还有计算机网络、书籍、电视、报刊、手机等大众传媒工具,这些都为我们的终身学习提供了相当有力的条件。只要学做一个有心人,时时处处都可以学习。如果不善于利用外界条件去进行学习,就无法适应这个飞速发展的社会。在具体的学习方法方面,荀子还有以下几点值得我们借鉴。
1、“锲而不舍”——在学习品质上,荀子认为学习是循序渐进、日积月累的,不能“用心躁”,也不能一蹴而就。具体来说就是“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蹞步,无以致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荀子还强调指出,“学也者,固学一之也;一出焉,一入焉,涂巷之人也”,学习要一心一意,坚持到底。一会儿这样去学,一会儿有那样去学,这只能是街头巷尾的普通人罢了。古往今来的事实也证明,任何人的治学,只有持之以恒,日月坚持,终年不辍,才可以有成。如果没有精诚专一的志向,就不可能通达事理,不会有明确的奋斗目标,就不可能建立起赫赫的功业。
2、“君子之学如蜕”——在学习方式上,荀子认为学习不能满足于已有的成就,应该不断地有所发明,有所进展,日渐而月进,并且使之产生质变。他说:“君子之学如蜕,蟠然迁之。”据傅山考据、解释,“学如蜕”就是“君子学问,不时变化,如蝉蜕壳”。蝉之退壳,是其成虫的表现,君子治学,亦应不断地由量变而达于质变,正是在孜孜不倦中,才使得自己的学问臻于成熟。为了说明学习要“如蜕”的道理,荀子还用颜色变化和冰与水的关系打比喻。前文所述荀子所喻的青与蓝、冰与水,它们的辩证关系,同样很生动地表明了学习中的“进”、“渐”与质变的发展过程。
3、“学至于行而止”——在学用结合上,荀子认为学习不能仅仅获得知识,而应当把它和实践修养结合起来,做到知行合一。没有付诸于实践的知识只能是空,必然走向空泛。具体来说就是“君子之学也,入乎耳,着乎心,布乎四体,形乎动静。”而小人之学则仅仅“入乎耳、出乎口。”君子学习贯穿身心,重在应用,而小人学习只是从耳到口,不求甚解,只图炫耀。从耳到口不过四寸的距离,怎么能够修其自身。所以荀子在《儒效》中指出:“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学至于行之而止矣。行之,明也,明之为圣人。”他要求,一个学者只有立志进取,勇于实践,发挥自己学说的社会实用价值,其学说才有意义。“闻之而不见,虽博必谬;见之而不知,虽识必妄;知之而不行,虽敦必困”。心动不如行动,只想不做是不会成功的。
荀子谈到学习方法的地方还有很多,这些论述对提高和改善我们的自主学习、团队学习,对于我们建立学习型组织都很有益处,值得我们去认真学习和研究。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