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基金会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百善孝为先 [复制链接]

1#
当婴儿被爱时,完全不须自己先付出,却是父母或养育者完全付出了爱,婴儿只是接受其爱。当被爱时,婴儿体会到这种感通,能带来心灵深处的非感官性满足,人生存在整体亦得到满足。其人性中普遍的感通力即被触发,而以亲爱来回报所得的爱,于是亦无条件地付出亲爱之情,此时父母与婴孩均以笑脸相迎,达至一种感通的价值。婴孩这种对爱之付出与回报,亦是无条件的,并不须经过教育才知道。所以,儿童时期(甚至在围产期)给孩子安全的,爱的环境,孩子也学会这种爱来回报父母。这无条件的亲爱流露,到心灵发展到自觉这爱的关系后,同时亦开始受到教育,如家庭中长幼之序,知道亲人中有更大的关系网络,如父母之外有兄姊弟妹,祖父母,及各亲朋戚友,跟从此中的礼仪规矩。才由纯无条件之自发,发展为教育出的礼仪他律,而成外在的社会要求。此时对各方关系的响应。 这种由接受亲情之爱时,作“付出”与“回报”,而产生最原初的感通关系,这称为爱。而这亲情感通之爱,带来人生最初的存在整体的体验,是为人性的体验。普遍的人性,是从普遍的心灵与世界关系结构中,普遍的亲情感通里呈现出来。理论之前的生活世界原是纷陈杂乱,是混沌状态,但孝悌之情的呈现,是人性在混沌中跃出。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