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某种意义上来讲,从学佛到成佛的过程:就是一个皈依三宝的过程、就是一个止恶扬善自净其意的过程、就是一个走戒定慧之路的过程。
三皈依即是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皈依的“皈”字是反黑为白,转染成净,把心地住于正念清净境界;“依”字是依靠的意思。普通皈依二字简释为依靠、救度、恭敬等义。如把三皈依浅白地说:皈依佛是我依靠佛陀的指示,皈依法是我依靠教义求得真理,皈依僧是我依靠僧伽引导,正信佛教。换句话说,皈依了三宝可得救度,好像大海中的航船,需要有指南针,迷路的小孩重归慈母怀抱,便可获得天伦的温暖与慰藉。
从整个佛陀教法的三藏十二部,若要论其大意,则亦可以三句括尽,曰“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这却是说佛法的作用。
所谓“诸恶莫作”,是说凡妨害众生,事无大小,皆不可去干;而“众善奉行”,则是说凡利益众生,事无大小,皆当为之。这两句合起来,也就是戒学中禁止和勒令的旨意。至于“自净其意”一句,则是要使意业清净无染(修清净心);而禅定正是清净意业的功夫,智慧却是清净意业的效果。所以佛法的本体和作用,恰可互相配合。涅槃经云:“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可见这是一切诸佛通行的教化。
传记中有载:唐白香山居士曾经往参鸟窠禅师,请问佛法大意,师即答以:诸恶莫作,众善奉行。香山笑谓:若此二句,三岁孩童也能道得。师遂喝云:三岁孩童虽能道得,八十老翁却未必行得。这段公案,对于学佛之人,实在可堪玩味!
佛陀法药,广说虽有八万四千,简约之则不外三大纲领,曰戒、定、慧,此名三无漏学;以能断烦恼,能了生死,故称无漏(漏喻烦恼)。这可说是佛法的本体,若离此三,则非真正佛法。
戒即戒律。譬如家有家规,国有国法。修学佛法,则需持佛戒律,这是学佛的根本。因为持戒,才能防非止恶,清净三业。三藏经典中,律藏属于戒学,故曰“律规三业”,规范三业,非戒而何。然戒有禁止与勒令,禁止是消极的去恶,勒令是积极的为善,所以戒也包括一切的善法。
定即禅定。禅是梵语“禅那”省称,定是梵语“三昧”译名。禅定要义,在于息虑静缘,内须不打妄想,外要不乱攀缘,(外不取相,内不动心),这却是入道的枢纽。三藏经典中,经藏属于定学,故曰“经诠一心”,一心即是定。若能入定,自可引发本性的功德;譬如盆水,扰动则混浊不清,静寂则光明映照,众生的心水亦然,所以定也包括一切的神通功德。
慧即智慧。智是决断,慧是简择。这是学佛最终目的,开发智慧,就能去惑证理,所谓破诸烦恼,证真实理。三藏经典中,论藏属于慧学,故曰“论辨邪正”,辨析邪正,最能开发智慧。然智有实智、权智,达真实理是实智,用之权巧摄众是权智,所以慧也包括一切的权智。
须知,三学有其次第,必先持戒而后有定,若能入定自然开慧。故楞严经云:“摄心为戒,因戒生定,因定发慧,是则名为三无漏学。”
本《佛法义理》学本缘起:
很多在家的佛子因没有系统地学习过佛法,所以在初学与学习了一段时间后,常感到不知学佛与修行从何处入手,而且在生活中也不能起用。究其原因就是缺少见地、正信、善知识。虽然网络上佛法资料很多,但信息浩如烟海更让人不知所措,出于这个目的本网将诸多高僧大德们的开示文章在内容编排上按一定系统辑成网络读本,本集为《佛法义理》,由于内容皆是出自网上的文章,本网只是做了各章节与主题的承上启下与标题编串,多数内容都尊重原作者的内容。由于引用的网文极多,所以这里就不列出引用者的姓名,末学只是在这里顶礼各位善知识,感谢您为众生入佛知见的开示。本集共五章二十节,介绍基本的佛教教理。在大家阅读时有什么意见请在网上留言。
南无十方三世一切诸佛菩萨!
南无十方三世一切诸佛菩萨!
南无十方三世一切诸佛菩萨!
一、因果与因果观
接触佛法的人听到最多的词就是因果了,佛法讲的因果,是因缘果报的简称。在谈及因缘果报时还要注意时间这一因素。只要因缘、时间相聚会,则果报自然成,大至宇宙,小至微尘,皆离不开这个道理。我们从小就常听到一句谚语:“善有善报,恶有恶报。若是不报,时候未到”,正是人们有了这个善恶观念,才维系着我们社会的道德不坠落,这种具有“惩恶劝善”之功的法则,就是因果观。中国自古即有善恶因果报应的思想。如《易经》中有“积善之家必有余庆”之说。佛教传入后,业的思想与此因果报应观念结合之后,业遂被视为一种力,从而连接过去、现在、未来三世的轮回思想,逐渐成为中国人的生死观。
因果,因是原因,果是结果。世间的一切事情就是有因必有果,有果必有因。最简单的解释,就是“种什么因,得什么果”,这是宇宙万有生灭变化的普遍法则。在佛教教义体系中,因果是用来说明世界一切关系的基本理论,是阐明“缘起”法则,使明白易懂的一种道理。一切诸法的形成,“因”是能生,“果”是所生,也就是能引生果的是“因”,由因而生的是“果”。世界上没有任何一种结果不是从它的原因所生成,“种什么因,得什么果”,将这种因果关系表现得最明显,最易为人所知的,莫如“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的法则。植物如此,非植物的任何现象莫不如此。所以,宇宙间从自然界到众生界,从天体到微尘,没有一个现象能脱离得了因果的关系。因为,因果律是事物生灭变化的法则。
二、不正确的因果观
自古以来,无论是宗教界、思想界或学术界,对于万有的生灭现象多有探讨,对于因果关系,也各有不同的论点。一般而言,可分为下列四类:
邪因邪果:就是将万物生起的原因归功于“天”之能力,也就是主张万物是由神所创造出来的。
无因有果:主张现存的现象世界为果,由于此果的“因”难以探究,所以否定此果的起因。
有因无果:主张现存的现象世界为因,由于此因而结成的“果”难以探究,所以否定此因的结果。
无因无果:否定因果二者的存在。
这些论点在讲求因果逻辑的科学时代,已经不能解决人类心中的疑惑,因为万物既是由神来创造,神又是从那里来呢?至于其他否定因或果,或二者都否定的学说,自然更属无稽之谈了。
除此之外,在古印度的思想界,还有两种因果论:
因中有果论:主张因中早已具有果性。例如:麦种能生麦子,是因为麦种中具有麦性。反对此说的则驳斥道:麦种在成长过程中,如果缺乏阳光、雨水、肥料、人工等条件,还是无法长出麦子。既是因中有果,应随时可生果,又何必等待因缘条件具足呢?
因中无果论:主张果是由许多不具果性的“因”和合产生。然而我们仔细想想,其中不无破绽之处。因为既是因中无果,因果二者毫无关联,何能生果?这就好比泥中并无瓶盆瓦钵之法,按“因中无果”之说,不应生起瓶盆瓦钵,但是事实上,却非如此。
这两种理论都将因果视为具有实在自性的物质,所以也禁不起逻辑推理的考验。
三、佛教的因果观
综观古今中外有关因果的各种理论学说,唯有佛教的因果观才能洞彻宇宙万有的实相。
佛教的因果观,源自“缘起性空”的道理,宇宙间万事万物,都是仗因托缘,才有果的生起,而此果又成为因,待缘聚又生他果,如是展转相摄,乃成森罗万象。所以,大至一个世界,小如一个微尘,都没有实存的自性可言,而因缘不同,果报就会有所差异。所以,因果的道理,竖穷三际,横遍十方;因果的相状,有如蛛网,错综复杂。欲了解因果的脉络,我们必须从因缘的四个方面来着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