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是历史的发展的过程,具有时代性、民族性和地域性特征。中国文化既包括源远流长的传统文化,也包括吸收容纳的西方资本主义文化,中国共产党领导创建的社会主义文化,以及改革开放后所演变产生的现代文化。
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在长达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里,儒家思想一直在官方意识形态领域里占据着正统地位,对中国文化发生着广泛而深刻的影响。中国传统文化以儒家文化为核心,包括道教、佛教、法家等诸子百家多元化文化形态。儒家思想的代表作《论语》、《孟子》、《中庸》《大学》等,核心思想是仁、义、礼、智、信。在儒家创始人孔子的思想里,最重要的内容就是“礼”,“礼”作为纲常名教,规范着封建王朝的政治、思想、社会秩序。道家的主要代表人物是老子、庄子、管子、列子等,核心思想是“道德、无为、逍遥”,代表作《南华经》、《道德经》等。还有墨家(《墨子》)、法家(《韩非子》)、纵横家(《战国策》)、杂家(《吕氏春秋》)、兵家(《孙子兵法》、《孙膑兵法》)、医家(扁鹊、张仲景、华佗、孙思邈、李时珍),以及名家、阴阳家、小说家等等。中华传统文化领域广泛,内涵十分丰富,包括语言、文字、历史、地理、政治、经济、科技、文学、艺术、哲学、宗教、民俗等等。
中华传统文化集中体现于“四维八德”之中。四维:“礼、义、廉、耻”。八德:“忠孝、仁爱、信义、和平”。 “四维”源于春秋时代思想家管仲所著《管子》:“礼义廉耻,国之四维。四维不张,国乃灭亡”。“礼不逾节,义不自进,廉不蔽恶,耻不从枉。” “八德”则是儒家传统文化核心价值观。所谓“忠”,就是爱国,忠于国家;“孝”就是要孝敬父母、尊老敬贤;“仁”与“爱”,则是主张国民要富有同情心和友爱精神,要关心他人;“信”是诚信;“义”是正义;“和”是一种意境,简单地讲就是阴阳平衡,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之间和谐相处;“平”指公平均衡,平等待人,谁犯法都要受处罚,谁有贡献就有赏。著名国学专家、香港国学基金会副会长陈思杰先生,把中华传统文化总结概括为十大经典义理:“仁、义、礼、智、信、忠、孝、廉、毅、和”。每个字都有丰富的内涵,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经典凝练。
佛教在中国也是源远流长,影响甚广。佛教于两汉时期传入中国,逐步生根、发展,并且本土化,成为中国封建社会上层建筑的一部分。佛教是伦理色彩浓厚的宗教。它把解脱苦难,追求人生幸福作为最高理想,并为实现人生理想提出一整套去恶从善的学说和道德准则,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思想理论体系。
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她植根于中华民族的沃土,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包含着中华民族最根本的精神基因,是构建中华民族核心价值观深厚源泉和坚实基础。她为什么经久不衰,无论历史上如何折腾抹杀,她依然具有强大的生命力,持续发挥着教化育人、调整人与人、人与自然、治理社会的功能呢?因为中国传统文化是历代圣贤先哲几千年经验、智慧的结晶,蕴涵着丰富的人文科学精神,具有巨大凝聚力、包容性和经世致用性。当今社会信仰缺失、道德滑坡、物欲横流的大环境下,面对日益动荡不安的局势,许多有识之士无不努力寻求济世良方。英国著名哲学家汤恩比博士在上世纪70年代就提出举世深思的论点:“挽救二十一世纪的社会问题,唯有中国的孔孟学说和大乘佛法。”拯救中华传统文化,推广和实践传统文化价值观念,重塑国人信仰,构建中华民族核心价值观,其重要性和迫切性已昭然于世!当然,对待传统文化,也要辩证地对待,加以鉴别、合理扬弃,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真正把中华传统文化这个宝库保护好、开发好、利用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