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个动荡不安、百家争鸣的大时代,孔子痛感于周朝的礼崩乐坏,提出了“仁”和“礼”的学说,创立了儒家学派,从此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到了近代,随着西方民主、科学思想的涌入,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的传统文化遭受了毁灭性打击,与有力的便是“五四”新文化运动中胡适、陈独秀、李大钊等先锋们对孔子思想的空前大批判。但有着两千多年历史的儒家思想自有其强大的生命力。现代新儒家有感于先秦儒家的没落,正试图挽狂澜于即倒,拉近儒家思想与现代化的距离,“儒学”的复兴已成为海内外学者共同关注的主题。著名学者季羡林教授就预言:“21世纪将是中国文化复兴的世纪。”[①]究竟儒家思想与中国的现代化关系如何?一时众说纷纭。
应该说,作为一个沿袭了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统治思想,孔子思想必然会有良莠的区分。我们应取的态度是“拿来主义”,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本着这样的宗旨,本文拟就《论语》来管窥孔子的政治观及其对后世的影响,尤其是对当下的意义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