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基金会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忠坛 [复制链接]

1#
忠坛一:忠于知己、朋友
       “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论语》   君子不自重就没有威严,学习知识不固执,基本原则是忠诚信实,不与自己志向不同的人交友,有了过错不要害怕改正。
        春秋时期,俞伯牙擅长弹奏琴弦,钟子期擅长听音辨意。有次,伯牙来到泰山(今武汉市汉阳龟山)北面游览时,突遇暴雨滞留岩下,寂寞之余,拿出古琴弹了起来。也正在附近躲雨的樵夫钟子期听到后,忍不住叫道:“好曲!真是好曲!”随后伯牙每奏一支琴曲,子期都能听出它的意旨和情趣,这使得伯牙惊喜异常。二人因此结为知音,并约好来年再相会论琴。可第二年伯牙来会子期时,得知子期不久前已经因病去世。伯牙痛惜伤感,摔破了古琴,从此不再抚弦弹奏,以谢平生难得的知音。
忠坛二:忠于君王
        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已者。过,则勿惮改。”---《论语》   孔子说:“君子不庄重,就不会有威严;从事学习,学业就不会巩固。要把忠诚和信实作为(待人处事的)主导思想。不跟与自己不同道的人做朋友。犯了错误,要不怕改正。”
        刘备征讨东吴,于猇亭之战大败而归,在白帝城托孤。告诉诸葛亮,如果将来自己的儿子刘禅没有能力或者不忠义,可以由诸葛亮取而代之。但是诸葛亮终其一生都忠于蜀汉政权,以克复中原为己任。正如他在《出师表》中所述,“先帝创业未半中道崩殂,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机存亡之秋也。”在那样急迫的环境下,诸葛亮守护刘禅,帮他处理好蜀汉政务,使得蜀国在三国时期有了稳定局面和恢复发展。诸葛亮还六出祁山积极展开统一工作。当然最终因为实力不济失败了。 同时诸葛亮注意提拔有用人才,比如费祎,董允,姜维等等,使得在其死后,蜀汉政权又存续了多年。诸葛亮辅佐蜀汉两代君主,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读《出师表》不哭则实为不忠。
        儒家讲,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是说君子能够不息的奋斗是因为强自我出,不假外求,也就是发尽全力而不论身外之事。忠是由心的发挥自己的全力,所谓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从根本上讲,能不能尽忠取决于在多大程度上能做到“无私”。人只是因为私心遮蔽而与万物隔阂了,所以只要能够克去一分私欲,就能体尝一分仁心,才有“克己复礼”、“存天理、灭人欲”的口号。人要做到竭诚尽责就是忠的表现,其核心正是无私。
        在古代儒家思想看来,“忠”和“孝”是人应该遵守的最基本但也是最重要的道德。对长辈尽孝,对君王、国家尽忠,是几千年传统文化一直强调的为人、为官之道。所谓“五常八德”,五常指的是“仁义礼智信”,八德则为“忠孝仁爱信义和平”,八德之首即为忠每个人都脱离不开思考自己的人生与前途,官做到多大也不能回避人品与人性。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最基本的价值标准。从小的层面来说,“忠诚”、“守信”关乎人们的友善相处、个人前途;从大的层面看,“忠心”、“诚信”关乎国家昌明、社会风气。忠既是一个人对于社会、工作和他人应有的承诺,同时也应当是对自己的要求和承诺。不论是身居高位还是在平凡的岗位上,要想真正做好,须臾都不能离开忠字。
最后编辑赵娜 最后编辑于 2015-06-25 20:38:50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