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基金会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国学的价值观 [复制链接]

1#
常有人问我“什么是文化?”问得我词窘,大张嘴。倒不是我滥竽充数,当文化局长不知道什么叫文化,因为目前就世界范围而言,对文化还没有现成的定论,这不是个短短几句话就能回答的问题。国学大师季羡林说过,全世界对文化的定义有五百多种,目前尚无大家认同的定论。有人皓首穷经,终其一生也未能提纲挈领,给文化一个大家认同的概念。何况我一个小小的文化局长,万金油式的小干部,多能而无一专,兴趣所致半道出家当作家的人,有什么能耐和资格去搞那第五百零一个概念。但我并非在云里雾里,就我个人而言,我比较赞同对文化这样概括:人类在自身发展过程中创造的经验与教训,经验的部分叫文明,教训的,部分叫糟粕。当然,也有很大一部分,既不是文明‘,也不是糟粕,却很普世,却很实用,与我们的生活发生千丝万缕的联系,任我们每个人根据自身的修养需要选择性的舍取。所以说文化是个不断完善发展的动态过程,皮运而生,势尽而去。
  今天谈国学与价值观,为了接下来我们的探讨能顺畅些,咱们不妨先来个笼而统之,首先要对这两个概念梳理梳理。我们今天所说的传统文化,泛指国学。国学是个百年来不断探讨的问题,目下还没有大家普遍认同的定义。国学是个新名词,近代西方文化进来后,就有了西方文化和东方文化的差异与区别,便有了新学和旧学,中学和西学这样不同的名词来区别,后来就有了国学的概念。何谓国学?一国之学问也,涵盖了一切传统文化的总成。
    谈到国学,就离不开儒学。儒学是国学的核心部分,但并非是国学的全部,但核心总归是核心。孔夫子是儒学的首创者,但儒学并非他一人独创,是两干多年来中华文明的集体结晶,历代圣者先贤为之呕心沥血。儒学的形成大体经过三个丰富成熟的阶段:先秦诸子百家的育化与倡导,当然主要是孔夫子;汉武帝时董仲舒倡导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唐宋韩愈、朱熹、程颐、程颢、周敦颐发展成的程朱理学。后来又有佛教道教,对儒学的成熟与发展都有很大的帮助。有人说传统文化是儒、释、道三教合一,是否确切,我看没有必要穷究其理。所以说儒学不是一家之言,是中华民族的精神集合。清末民初,兰州大儒刘尔炘,募捐资金重修五泉山公园.集儒、释、道三位一体,至今有目共睹。他崇尚儒、释、道三教合一,提倡“当理欲交争之际,必坚持以理,以儒为尊。”刘尔炘虽于上世纪三十年代去世,可他至今活在兰州人的心中。是刘尔炘活在兰州人的心中吗?不,是他极力弘扬的国学活在兰州人的心中。
    关于价值观这个概念,我想跟文化的概念一样,很难有个规范准确的定义。要让我说,不妨也来个笼而统之:人为什么活着?人应该怎样活着?这是个对自我生命理解和支配的问题,既有“人”性,也有“社会”性,可以说是个“形而上”的问题,要说深就深不见底,要说浅就飘浮于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听起来像哲学,其实就是个哲学问题。我想,以我的见识和大家的需要,咱们最好以释惑为原则,着眼现实,来点实用哲学,泛泛而谈吧。
    价值观这个词,是近代才出现的名词。名词新意义未必就新,故人早有论之。价值观这个词其实就是传统文化中所说的“不朽”。有一本书叫《左传》,相传为春秋末年左丘明所著。书中记载了一个讨论“不朽”的故事。公元前594年,鲁国贵族叔孙豹到晋国访问,执掌晋国国权的范宣子在欢迎宴会上向来宾炫耀其显赫的家世,说他的家族从尧舜时期就已经受封为贵族,历经夏商周,一直到春秋时期,世代受封,延续干年以上,长盛不衰,这是不是可以说就是不朽了?叔孙豹对范宣子的自豪颇为不满,当场驳斥说,这不能算不朽,只能算世禄。他说:“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也就是说,不朽的标准是对民众有恩德,对国家有贡献,言论对后人有教益。这段著名的对话成了几千年来中国优秀知识分子毕生遵从的价值观:立德、立功、立言,谓之为“三不朽。”
    谈价值观,为什么提儒学?儒学与人生价值观有什么关系?因为许多人过去都认为儒学是一种政治学说,是为封建统治阶级服务的上层建筑。其实,儒学真正的本质不在那里,儒学是一种关于人的学问。当然说儒学是政治学说也行,因为儒学讲治国、平天下。但儒学认为治国平天下的基础是修身。也就是说,一个社会的安定,一个国家的长治久安,基础在整个社会成员及领导人的道德素质。
   人的道德修养提高了,社会的发展才会有希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