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基金会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孔子的仁 [复制链接]

1#
孔子关于仁的论述的相当多,多达109次之多。但孔子对于仁没有一个固定的定义,他在不同的场合回答其学生的问题时,根据不同的的时间,不同的人给出的答案不尽一致,这就表明仁在孔子这里的意涵是十分丰富的,他的这样一些差别对待也可以说是孔子因材施教的典范。当然这里面论述比较全面的当属孔子与颜渊的对话,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日:“请问其目。”子日:“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就是说孔子在这里告诉颜渊的仁德是一种:抑制自己,使言行都合与礼就是为仁。只要做到了这样的要求,那么天下的人都会称许你是仁人,这样,就表达出实践仁德,是全凭自己的,完全不必依赖别人,即为:“为仁由己。”这是仁的一大特点,也可以说这保证了人可以达到仁的境界,也是人可以为贤为圣的一个体现,这里也隐含了一些工夫论的影子,这就是“克己复礼”,就是呀约束自己的行为使之符合理的规范,这里的约束主要还是指一种内在的自我约束。这里还谈到了人们日常行动的纲领问题,即是:不合于礼的事不看,不合乎礼的话不听,不符于礼的事不做。这就表明孔子所说的仁是一种全面的道德行为。
而当子张问关于仁的记载则又不同,为:“子张问仁与孔子,孔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请问之,曰:‘恭、宽、信、敏、惠。恭则不悔,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就是说人们能够处处实行这五种品德,那便就是仁了。分别是庄重,宽厚,诚实,勤敏和慈善。能够保持庄重就不会遭致侮辱,待人宽厚就会得到众人的拥护,为人诚实就会得到别人的人用或者别人就会愿意为你任用。做事勤敏就会工作效率高、贡献大,为人慈惠就可以使人尽力工作。当然,这里的这些品格主要是针对统治者来讲的。这里可以与孔子说的:“君子而不仁者有矣夫,未有小人而仁者也。”对于这样的君子,在孔子那里则大多就变现为统治者,这一表述主要是孔子的学说主要也是为专制统治做出理论上的合理论证,这在当时也是无可厚非的,因在当时的人们能想到也只有这样政体,我们不能用现在的眼光去苛求古人。即使他的这一理论现在看来有些问题,但不可否认,我们现今的人们也无疑是需要这几种品德的。
“有子日:‘其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作乱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为人之本与!”这里又讲到仁的不同意涵,孔子将恢复和巩固周礼的统治秩序叫做仁。这样就得出了以“亲亲”为基础的宗法制度,于是便顺理成章地得出对于孝、悌的重视。这里不仅把孝悌看成是家庭伦理所必须的东西,也把孝悌作为维系当时的社会制度、社会秩序的一种基本的道德力量。因为他们认为能孝于宗族长辈之人,就会做出犯上作乱之事,即就一定会忠于国家朝廷。这样就把齐家和治国之间找到了一条连接的纽带。
樊迟问仁。子日:“仁者先难而后获,可谓仁矣。”就是仁德的人付出一定的力量,然后才收获果实,这样就可以说是仁德了。
孔子与子贡探讨仁。“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人之方也已。”这里就表达出何谓仁呢?就是自己要站得住,同时也要使别人站得住;自己要事事行得通,同时也要使别人也事事都行得通。能就现下的事实选择例子一步步去做,这样的话就可以说是实践仁道的方法了。这是从积极的方面来说的,就是从自己出发,自己想要得到的也要让别人也可以得到,自己不想要的也不要强加于他人身上,这是一种实现仁的简易的方法。而从其反面消极方向上说即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就是说自己不想要的也不要强加于他人身上。这两方面是互补的。其弟子曾参就将其表述为忠恕之道,正面讲为忠,反面讲为恕。如果这般实现了忠恕之道,也就实现了对他人的爱,所以孔子也说仁就是“爱人”。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