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国国君齐景公向孔子请教怎样管理国家,孔子就告诉他要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而对此,做为后人的我们有两种解读:
西汉的儒学家董仲舒先生认为: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即是说,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父要子亡,子不得不亡。这是一种专制,一种绝对恪守尊卑礼仪的要求,不能说这是完全没有道理的,都说清朝闭关锁国,那证明,以前的人还是很保守,很坚持传统的,姑且不说这对错与否。只是从今天看来,如果,还是如同董仲舒先生说的那样,不孝子就不会存在了,贪污腐败之风当然也不复存在,只是这是一种强权政治,哪里有压迫,哪里就会有反抗,在这样的社会体制下,国家是走不远的。
而事实上,这句话的原意并非是董仲舒先生说的那样。孔子认为,作为国君,要像个国家领导人的样子,尽职尽责,以身作则,这样,做臣子的,自然会忠于职守,做好工作。而作为父亲的,要有父亲的样子,尽到自己敬老爱幼的责任,为儿子做出榜样,这样,儿子也会尽到自己的责任,做个好儿子。从长远来看,这样的做法无疑更有利于国家的发展。自古以来,中国的官员,不仅是社会道德的倡导者,也是社会道德的践行者,一个地区,一个部门的风气好坏,与主要领导人的自身表率有直接关系,同样对于一个家庭来说,父母是孩子最重要的老师,他们对孩子的榜样作用是谁也替代不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