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教育目的
现实社会中每个人的思想都会打上所属时代、阶级的烙印,荀子也不可避免。作为战国末期,新兴地主阶级的杰出代表,荀子的教育目的也明显的倾向于为地主阶级服务的观念。在荀子的著作中,他分别描述了三种“贤能”之士。最底层的是“俗儒”,也就是徒有“外表”,教条式的诵读先王之道的人。这类人也被成为“贱儒”。中间的是“雅儒”,比起“俗儒”来,雅儒重视礼义和《诗》、《书》,他们的言行大体合乎立法,但是他们也只能在所学知识的范围内“大显身手”,却不能运用自己的思维推导出法典所没有谈论到的新问题。最高一层的是“大儒”,大儒不仅能够取法“后王”,而且能够从已知的推出未知的,也就是有先见之明。在此基础上,他们还要有良好的道德品行,有坚定的意志和信念。荀子推崇的便是这种思想境界高于常人、道德品行又无可挑剔的“大儒”。这类“大儒”如果加以重用,那么国富兵强便是理所当然的事情了。从新兴地主阶级维护自己合法地位的角度来考虑,荀子肯定是希望通过教育来培养人才达到富国强兵,进而席卷天下、包举宇内达到一统天下的目的的。而这种“大儒”恰是荀子理想中的圣人形象,所以从荀子在培养人才的方案上,坚定的朝着“培养大儒”的目标前进。
(二)、教育内容
既然有了培养大儒的既定目标,那么内容上也就无一例外的向“大儒”的要求靠拢。站在“革命”立场上的,新兴地主阶级代表的荀子需要的是“法后王”的人才,而非复古式的“法先王”。“法后王”具体就是指掌握西周以来的历史经验和《诗》、《书》、《礼》、《乐》等文化知识,具有因时制宜处理政事的能力。b 在荀子看来,《诗》表现的是人的内在意志;《书》是书写历史的,可以使人从历史中习得经验教训;《礼》则是法典的大义和纲领,是用来规范人的行为的;《乐》是表现情感和谐的。这些都是成为“大儒”所必不可少的条件,除此之外,掌握规律,善于用循着规律办事也是成为“大儒”的最重要的方面。而在诗书礼乐四者中,荀子将《诗》、《书》看作是基础性的内容,而《礼》的学习,则被荀子推到至高的位置上。
(三)、教育方法
(1)重视教师在教育中的作用。
荀子在教学的过程中十分重视教师的地位,他认为一个人在成长过程中有两种发展的可能,一种就是不加“纠正”,随着本性发展为“恶人”;与之相反的就是通过环境、教育的有利影响使之成为“善人”。而有没有一个以身作则的老师来引导学生,则是这善与恶转化的关键所在。所以教师的地位就与“天”、“地”、“君”、“祖”相并列,是治人之本。荀子认为只有在“师云亦云”的基础上,学生才能熟练的掌握技巧知识,从而达到“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的教育目标。因此,尊重老师是绝对的纪律,服从老师也是学生不能反抗的条律。
(2)、“天官”与“天君”并重
“天官”、“天君”并重则是教师在教育过程中需要重点强调的。所谓“天官”就是司耳、目、口、鼻、形的五种感官,所谓“天君”就是具有思维和主宰功能的“心”。“天官”的感觉不能离开“天君”的“征知”,否则就会出现“白墨在前而目不见,雷鼓在侧而耳不闻”的状态。因此,他反对孟子将感觉与思维相对立,也反对墨子片面强调感性而忽视理性的狭隘经验论。
(3)、虚壹而静
让心中保持一种“虚”的状态,时刻接受新的知识与观念;让认识能够共融,而不因一种认识而妨碍另一种认识;让心常常保持“澄明”,清楚的看待问题、分析问题,这便是荀子心中的“虚壹而静”,而只有让学生理解了“虚壹而静”的意义,学生才能自觉不自觉的在学习中保持一种“大清明”的状态,也才能提高学习的注意力,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其实,不仅仅在学习中,在生活的其他领域也需要这种虚壹而静的专一态度,只有具备有良好的生活态度才能获取成功。
(四)、学习态度
(1)、坚持不懈
“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荀子在《劝学》中用生动的例子说明了坚持不懈的重要性。而在我们的生活中,这种因坚持而获得成就的事例也俯拾皆是。机遇只留给有准备的人,即使是天才,也需要那百分之99的努力来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否则,无论怎样的聪明过人,也必定沦落为平常人等。正如宋代的“方仲永”,他五岁能作诗,语出惊人,人称神童,可到了十二三岁时他就变得平庸了,他自恃天分很高,从未想过要通过勤奋和坚持来发挥自己的才能,因而沦落为常人也是情理之中的。而被后人称为“书圣”的王羲之,却通过不懈的毅力而从一个丑小鸭飞跃为中国历史上的书法大家。可见,一个人的天资并不能决定他日后的成就,而能不能在后天的学习生活中通过不懈的努力获取成功才是令人可畏的。
(2)、付诸应用
荀子认为,学习的目的不能仅仅停留在增长知识上,而是要付诸应用。他说:“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学至于行而止矣”。如果学习不是为了应用,那么知识掌握的再多也是无用。作为新兴地主阶级的代表,荀子强调“行”对国家统一政权的功用。在教育目的中,荀子推崇有良好的道德品行、有坚定的意志和信念的“大儒”,他认为,只有大儒才能帮助富国强兵,如果学生学习只是“入乎耳,出乎口”,那么学习就失去了它的意义,大儒也就成了一种理想中的人物,国家、社会的发展也会随之停滞不前,因此学生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需要随时将知识应用到生活中。
(3)、专一不二
荀子在经验的积累上要求广博,又在学习的归宿上要求专一。“并一而不二,所以成积也”(《儒效》),“学也者,固学一之也”。因此在学习中要学会思索一贯的道理,以达到“目非是无欲见”,“耳非是无欲闻”,“口非是无欲言”,“心非是无欲虑”,这样来形成坚定的徳操,应付一切事变,从而获得成就。
总而言之,荀子作为儒家的代表,提出了不同于孔子、孟子的教育思想理论,虽然他的教育思想中有不可取之处(例如,过分强调教师的地位,认为教师的言语是绝对正确、不可辩驳的),但是综观其思想理论,荀子所给予我们的思想财富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正确理解荀子的教育思想,合理的运用荀子提出的教育方法,并能做到“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是我们研究荀子思想的最为重要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