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基金会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仁学思想的内涵及现代意义 [复制链接]

1#
        1. 在经济和企业发展方面,“仁”的思想对于从内在方面规范人的行为,用坦荡的人生态度面对社会,服务企业,发展自我,确保主体利益的充分、合理获得有着积极的作用。仁学在个人修养原则上主张确立崇高的道德理想,不追求非人格的功利结果,强调个体的道德自主、自觉,并指明了“修己”的具体内容和方法。  2. 孔子的仁学思想对于在当前社会的大变革中,在健全人格形态、提高人的内在素质方面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在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下,人们原有的心理定势受到极大震动;
再加上社会的普遍商品化趋势、人际关系的紧张、生存环境的恶化及法理关系中的人情淡化,
致使人心理失衡、人性扭曲。如何使人获得健全的人格形态是现代社会面临和必须解决的重大问题。孔子仁学在肯定人的价值时,倡导追求理想的人格境界,主张塑造完美的自我,建构合理完善的精神世界,使人格的内在境界和外在展现相统一。仁学这一思想启发我们从多方面去培养自己健全的人格精神,在现代社会中使人形成稳定的情感世界,从而具有一种不懈的精神力量。孔子所强调的是一种生命交感的亲情伦理,这可能有助于我们克服西方社会由于过分强调以个体为本位的价值,从而造成那种由于亲情冷漠而使人陷于精神孤独境地的社会弊端,进而建设一种有别于西方人生活方式的新的文明样式。同时提倡家庭成员之间的那种生命契合的温馨之爱,也有助于我们构建和谐的家庭。所以由孔子亲情伦理所倡导的五伦之爱,对于我们当下社会、当前企业来说,不仅没有过时,而且具有十分重大的现实意义。  3. 人民要和平,社会要发展,已经成为全世界人民的共同呼声。在这样一种社会背景下,弘扬“仁学”精神,意义是重大的。孔子的仁学是国际社会都能普遍接受的一种明智信仰和人道主义哲学。其“仁爱”的博大意识内在包含了民族平等、国家平等和和睦与共的思想。它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这一原则在民族国家关系中的具体化。孔子主张国际间和平共处,扶颠、持危、继绝、举废,不仅具有其历史意义,在今天仍然有其现实意义。孔子明了:“讲信、修睦,谓之人利;争夺相杀,谓之人患”,因此他主张“明于其利,达于其患”。孔子仁学中一个很鲜明的观点是,仁不仅是爱而已,而且有时能恶人。他说:“惟仁者,能好人,亦能恶人”。又说:“我未见好仁者,恶不仁者。好仁者,无以尚之;恶仁者,其为仁矣,不使不仁者加乎其身。”(《论语·里仁》)孔子这一思想观念是颇有启发性的。当今世界一切爱好和平的国家和力量,不仅自己要做到“行仁”不称霸,而且对“不仁者”称霸者能恶之。只有对“不仁者”称霸者能恶之,才能避免“不仁者”称霸者有可能对自己的加害。世界上一切爱好和平的国家和力量都能这样做了,霸权主义者也就会陷入孤立,成为过街老鼠;霸权主义休了,现代战争也就可以避免,和平的国际环境就能争取到,发展的目的就可实现。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