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基金会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孔子的仁义与礼乐 [复制链接]

1#
仁义与礼乐结合是孔子的思想特色之一。《礼记•中庸》引孔子曰:“仁者人
也,亲亲为大;义者宜也,尊贤为大。亲亲之杀,尊贤之等,礼所生焉。”这是关
于仁、义、礼定义及其相互关系的准确表述。仁的基本内涵是人,即人性。人性首
先是人作为动物的本性,具有生存和繁衍的本能需要,即告子所谓“食、色,性也”。
略与马克思所说的物质再生产和劳动力再生产相当。鉴于此,在为政方面,孔子主
张实行“庶、富、教”的治国方略,让人民繁殖起来,富裕起来,文明起来,过人
丁兴旺、丰衣足食、知礼守纪的文明生活。同时,孔子又看到了人的社会性,即人
与人之间如何和睦相处?于是他又给仁赋予了“爱人”的内容。爱人首先从爱
亲始,故曰“亲亲为大”;故曰“孝弟(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学而》)
爱人集中体现在忠恕的情感上,忠恕有两层含义,从积极意义看是“己欲立而立人,
己欲达而达人?(《雍也》);从逊守意义看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颜渊》)。
仁德表现出高尚的成全之心和不忍人之心,是人性的高度自觉与自律。仁,包括很
多优秀品德,它几乎是一切人间美德的总和。若孝若悌,若“刚毅木讷”,
若“恭宽信敏惠”,若“智勇”“不佞”……都是仁德的表现形式或
个性修养。有了这些仁德,君子才成其为君子,如进而将这种仁爱精神施诸天下,
那也就成了圣人。因此,孔子要求人们“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里仁》)。
一刻也不要放弃仁德,放弃对成仁的追求,甚至号召:“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人,
有杀身以成仁!”(《卫灵公》)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