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基金会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浅析“仁” [复制链接]

1#
古人云:“本部《论语》治天下”。《论语》作为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儒家经典,在西汉以来受世人信奉,其思想影响了世世代代,奠定了中华民族的传统道德观念的基调。
“仁”,作为一种思想在春秋早期就已存在,只不过不被人们重视,而在此后的孔子则把“仁”视为儒学的思想核心,并付诸于实际行动。孔子在前人的基础上进一步反思、深化,在他看来“民”的问题实际上就是人自身的问题,人的问题得到改善或解决,那民的问题也就随之解决。孔子认为要在政治上使民众得到更多的重视,必须首先在思想上得以加强,树立爱人类、爱他的观念,从而得到政治上地位的提升。
孔子主张“亲亲”,由“亲亲”我们也可以看出孔子的仁爱也是有差别的,在孔子看来最应该爱的是直系亲属(父母,兄弟姐妹),然后是旁系亲属(表亲,唐亲),最后才是九族以外的其他人,当然这再合理不过了。被后世奉为“亚圣”的孟子曾说“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可见在孟子的思想中爱的层次由亲到民再到物的层层递减,是有等级之分的。而墨家的“兼爱”思想是不分彼此的,视别人父母如自己的父母,视他人兄弟姐妹如自己的兄弟姐妹,那视别人妻子还能如自己的吗?这不仅忽略了伦理道德,而且也否认了“父权”的存在,中华民族五千年的历史一直是父权社会,否认了父权就意味着否认了整个社会,所以儒家对墨子的“兼爱”思想是坚决反对的。回过头来看看现今这个高速发展的社会,我们能够通过网络电视等网络媒体中看到很多弑亲的劣迹,尤其是世纪交接的那几年,很多法轮功邪教徒拖家带口的在天安门广场自焚,其状况
1/3
惨不忍睹,试问,那些弑亲者,自焚者的爱你何在仁又何在?这不仅是个个人问题,更是个社会问题!
“仁”和“礼”是孔子思想的两大支柱,两者是相辅相成的关系。从政治的角度看,“礼”是很重要的,它规定了社会结构,构建了家与国的结合,但是“仁”的地位也是相当重要的。孔子主张德政,而德政就是仁在政治上的运用,如孔子倡导君主实行一系列惠民政策,轻徭薄赋,教化百姓接受道德观念和礼仪,这正是“仁”的体现。
“仁”的另一个含义则是与人自身的素质是紧密相关的。孔子在颜渊问“仁”时曾回答说“克己复礼为仁,一曰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在此句中“克己”当为约束自己,“复礼”意为践行周礼,符合周礼,那么“复礼”又是怎样的具体要求呢?有一次,颜渊问“礼”,孔子说“非礼勿听,非礼勿视,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那么,由这两句话我们可以知道,做到“非礼勿听,非礼勿视,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就是人的表现,那么,怎样有才算是人呢?从前一句话下半句“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可知,“为仁”是“由己”的,认识人们内心的自我觉醒、自我意识和自我控制所带动的行为,不是“由人”的强迫和无奈。在最近几年,一些为富不仁的事件屡屡发生,是人们的神经高度紧张,毒奶粉事件、三聚氰胺事件,更有甚者是疫苗造假事件,还有今年在成都发生的垃圾倾倒事件,这一桩桩一件件令人发指的事件接连发生,他们那千千万万的老百姓的生命开玩笑,对于法律无所畏惧,面对社会道德也不曾感到羞耻,他们的自我修养和价值观是如此低下,这样事情的发生令亿万中华儿女痛心,甚至有人质问:“他们是人吗?”,不少网友在网络上发表“请问我们还能吃什么?”的帖子。
从古至今,“君子”一直是被人们赞扬的对象,其间孔子在其中也起到了相当重要的作用。“君子”是孔子心中对于理想人格的界定,在不长的论语中,君子就出现了一百零七次。孔子在给学生们讲课的过程中曾说过:“君子道者三,我无能焉: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从这句我们可以得出孔子对于“君子”是什么样的标准?那就是发自内心的仁智勇,孔子把人放在了第一位,他认为:“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君子对于仁义更深的理解,他们视其为生命,无论子任何情况下都不能有丝毫
2/3
动摇。孔子重视宗法,在家族结构方面,他提倡两条道德,即:子对父的孝,弟对兄的悌。孝悌使家庭和睦家族和谐,进而使社会更加美好,因此,“君子”也要有孝悌之心才能教育民众,使他们懂得何为仁,怎么“为仁”。孔子曾说过,君子“色思温”“言思忠”,恕和忠也体现着“仁 ”之思想,恕,意为将心比心,忠,意为诚实负责,能够把别人当做“人”,把自己当做“人”就是“仁”。
儒家有八派,其中思孟学派和荀卿氏之儒影响最为巨大,这八派虽然各有侧重点,但是他们的核心都是“仁”,是孔子所倡导的“仁”,“仁”的思想充斥整个儒学思想体系中,随其在当时被其他各家和统治者的挤压和排斥,被时代所贬低,但从西汉及以后的历朝历代都以“仁”为治国方针,并且对当朝当代乃至整个中国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