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基金会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诗经》所体现的天命观 [复制链接]

1#
       《诗经》为哲学史工作者所重视,首先在于它为研究周代社会宗教天命观的演变提供了丰富的资料。从中可以窥视宗教天命观的形成、发展、动摇、衰落的轨迹。

        周代统治者的世界观是一种宗教天命观,它认为自然界与人世间的一切都是由天帝的意志所支配的。这一根本特征,与殷商的宗教天命观毫无二致。可是,以周公为代表的周初政治家对殷商宗教天命观作了修正和发展。这在《诗经》里有充分的反映,主要表现为以下三个方面:一,“天命靡常”——解释曾经受命于天的殷王朝为何被周王朝取代。《大雅•文王》提出天命并非永恒不变的新观念。“周虽旧邦,其命维新”、“上帝既命,侯于周服”,既然文王受了上帝的大命,当然他理应臣服殷王之子孙。“殷之未丧师,克配上帝。宜鉴于殷,骏命不易”。诗中还告诫说,天命得而可失的历史教训,对于刚取得政权的周统治者来说,仍应记取一二的。二,“修德配命”——解释周王受天命的依据。《大雅•文王》诗篇中还说:“无念尔祖,聿修厥德。永言配命,自求多福。”而《大雅•下武》中则提到正因为周初统治者“明德”、“敬德”、“修德”,所以能够“世德作求,永言配命”下为民则,上配天命。三,“求民之莫”——解释天帝监视君王以作出是否继续授以大命决定的依据。《孟子•万章》引《泰誓》中有记载周公说过:“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诗经》中也有类似的观点。《大雅•皇矣》说:“皇矣上帝,临下有赫,监视四方,求民之莫。”上帝监视四方,以人民是否安定作为君王是否修德的标志。《诗经》反映了周初宗教天命观中确实是有一些新的观念。

       《诗经》对于西周末年到春秋末期出现的宗教天命观的大动摇、大衰落,有着更加生动的反映。那时, 人们纷纷对天帝提出了责难。有的指责上天不明智、不公正,“天命不彻”(《小雅•十月之交》),“昊天不平”(《小雅•节南山》),“昊天疾威,弗虑弗图”(《小雅•雨无正》)。有的怒骂上天乖谬暴虐、不做好事,“不吊昊天,乱靡有定”,“昊天不惠,降此大戾”(《小雅•节南山》),“上帝板板(此处‘板板’是乖戾之意),下民卒瘅”(《大雅•板》),“疾威上命,其命多辟,天生庶民,其命匪谌”(《大雅•荡》)。有的干脆怀疑起“天命”来,“下民之孽,匪降自天”(《小雅•十月之交》),“乱匪降自天”(《大雅•瞻仰》)。天命观的动摇、衰落,是天神论产生的必要前提。所以,《诗经》中怨天、怀疑天的政治怨刺诗,是研究春秋末期无神论思想兴起的珍贵资料。《诗经》为哲学史工作者所重视,还在于它为研究中国古代伦理思想之发轫,提供了不可多得的原始素材。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