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心学”,是指宋明理学中以人的主观精神“心”作为世界本源的一派哲学,它由南宋陆九渊创立,明代王守仁集大成,因此又称为“陆王心学”。
“心学”的源头,可追溯至北宋程颢。受佛学“万有唯识”哲学的影响,程颢发挥孟子“万物皆备于我”的思想,提出天地万物与“我”浑然一体,说“只心便是天”(《程式遗书》卷二上),主张“己便是尺度,尺度便是己”(《程式遗书》卷十五)。程式四大弟子之一谢良佐,加强了理学中重主观精神的倾向,提出心为“天之理”,说:“心与天地同流,体与神明为一。”(《论语解序》)这些都是心学的直接思想来源。
心学作为程朱理学的对立面而出现。陆九渊不满意朱熹把理与心分为二的哲学,认为它将造成士人只重诵读古人之书而忽视主观精神修养的流弊,所以提出“心即理”的命题,说“万物森然于方寸之间,满心而发,充塞宇宙,无非此理”(《陆九渊集》卷三十四《语录》上),认为心本来包容万理,宇宙即吾心,吾心即宇宙。因此,求圣人之道,主要不是靠读书,而靠“发明本心”。他称“发明本心”为“简易工夫”,与他所说的朱熹之学的“支离”正好相反。陆九渊于1175年在信州(今江西上饶)鹅湖的哲学辩论会以及其后同朱熹的通信中,就“无极”和“太极”、阴与阳、气质之性与天命之性、天理与人欲诸范畴的关系等理学基本问题,批判了程朱理学,阐述了他的观点,从而创立了心学学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