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基金会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如何理解“中庸” [复制链接]

1#
“中庸”作为儒家的最高德行,千百年来不过廖廖数人可以接近或者达到。但国人平常语境中,似乎“中庸”又成了最易获得的品行,人人具备,以至于还要尽量地避开,何以故?此所谓“中庸”非儒家之“中庸”,实乃一种“折衷主义”罢了。上面还有人言“中庸”是一种完美主义,倒有点接近但实则似是而非。“中庸”是一种德行,也是儒家所设定的一个人所能达到一种最高人生境界,而不是什么主义,亦不是行事的方法。

孔子认为中庸是人生的最高道德准则,判断一个人是不是真的达到了道德的境界应该看他的行为是否符合中庸。也就是说,中庸是儒者行事的最高法则,用哲学讲就是指导行为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中庸》对“中庸之道”的阐发是既无过,也无不及,不偏不倚,“两端执其中”。在政治和道德实践中,杜绝一切过激行为,以恰到好处为处事原则。《中庸》还赋予中庸以“中和”的新义。所谓“中和”,“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谐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中庸》认为,这种无偏无倚与和谐的状态是天下根本的共同的法则。

“中”作为一个普通的词语,并无难理解之处,如人常说的“不偏不倚,无过无不及”。但儒家著作《中庸》中的“中”已成为一个哲学概念,如同《老子》中的“道”一样,并不可单纯地用字面意思来理解,欲知其为何物,还应回到文献本身。《中庸》:“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换言之,“中”在《中庸》中是指天所赋予而人所固有之“性”。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