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学是中国哲学史上非常重要的一个发展阶段,它持续时间最长,社会影响最大。理学中有不同学派,有唯物主义同唯心主义的斗争和相互影响,其理论贡献也不一样。理学发展了中国先秦以来的传统哲学,又吸收融合了佛教哲学,具有完整的哲学体系。理学家对哲学问题的探讨,无论从深度和广度上都超过了以往任何一个时期,在理论思维方面,达到了很高的水平,从而在人类认识史上,作出了重要的理论贡献。 理学中的气一元论哲学,论证了世界的物质统一性,提出了关于气的系统学说,把中国古代气一元论发展到一个新的水平。理学中的理一元论哲学,比较深入地讨论到一般和个别、本质和现象等关系问题,它虽然把封建伦理道德说成世界本体,为封建统治提供了理论根据并产生了很大影响,但在认识论等方面则提出了一些有价值的思想。心一元论哲学虽然夸大了主观精神的作用,否定了对客观规律的认识,但它强调独立思考,反对崇拜权威,却起过一定的积极作用。理学中的一些重要思想家,还提出比较系统的辩证法思想。张载关于“两”与“一”的学说,二程关于“物皆有对”、“物极必反”的观点,朱熹关于“一中有二”的思想,都对发展古代辩证法思想作出了贡献。王夫之关于“两”与“一”的理论,是对理学辩证法思想的一次总结。 理学,特别是程朱理学,作为封建社会的统治哲学,起了维护封建统治的作用。在明代中期以前,中国还没有出现资本主义的萌芽,当时的理学家强调道德的价值和个人的自觉,因此,理学有其存在的必然性和理论价值。明代中期以后,理学阻碍了新的生产力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随着新的生产关系萌芽的产生,出现了对理学的批判,并且这种批判带有自我批判的性质。有些进步的哲学家,批判地继承和发展了理学的积极成果,抛弃了理学中消极落后的东西,这是符合理论发展规律的。到了近代,理学的保守性越来越明显,“五四”运动时受到全面批判。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之后,学术界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对理学进行历史的、科学的清理与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