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拜:古人把“拜”分为九种:
(1)稽首:为最重,跪于地,拜者头触地,并停留较长时间,是臣拜君之礼。
(2)顿首、叩头、叩首:俯身引头至地即起,为平辈间最庄重的礼节,同时要面色失常、言语失声,只在有急事求人时才用。
(3)肃拜:最轻、拱手而已,类似现在的作揖。
(4)再拜:是拜两次,表示礼节隆重,有时用作敬词。
(5)空首、拜手:跪后两手相拱至地,头俯手上,以示敬意,多为上对下的回礼。
(6)拜、揖:拱手后上下左右再弯腰的一种表尊敬的礼节。
(7)拱手:双手合抱致敬之礼。
(8)长揖:自向至极下以为礼。
(9)鞠躬:弯腰表恭敬的礼节。
(10)唱喏、声喏:驻足鞠躬,同时扬声致谢之礼,多用于下级见上司时。
(11)奉觞、为寿:举酒祝贺之礼。
(12)万福:妇女行礼,两手松松抱拳交叠胸前,右下侧上下移动,略弯腰。
(13)打千儿:男子用礼,右手下垂,左脚步向前曲膝,右脚略弯曲。
2、丧葬:
(1)天子死曰“崩”“驾崩”“山陵崩”“晏驾”;诸侯死曰“薨”;大夫死曰“卒”;士死曰“不禄”,庶人死曰“死”。
(2)自然之死曰“殙”,饿死曰“殍”,斗死曰“殊”,被诛杀曰“殛”
(3)古代一些身分特殊的人对死的称谓也不同。如:
文人或所仰望的人物之死曰“修文、赴玉楼、泰山其颓”等。道佛教徒之死曰“归寂、圆寂、羽化、登仙、仙逝”。父母之死曰“老、去、弃养、见背”。
(4)古人丧葬装尸的木匣叫棺,棺外的木箱石箱叫槨(外面的套棺);随葬的物品或奴隶叫“殉”。垒土叫“坟”,刻石碑叫“墓”,坟墓较大,多埋皇帝的叫“陵”。装尸之棺叫“柩”;死人入棺待葬叫“殓”;停棺叫“殡”;埋棺入穴叫“葬”
(5)在丧礼中,根据亲疏关系穿一定规制的丧服,有“斩衰”“齐衰”等“五服”之说,丧服又统称“缞绖”(丧服)
(6)人将死时,要上屋顶向北方招魂,叫“复”;死后要入殓,小殓为穿衣,大殓还要餐饭。殓后停丧待葬叫“殡”,送葬时要穿一定的丧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