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基金会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孔子的仁,穿越古今 [复制链接]

1#
孔子的伦理思想在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教育中占有重要位置,不能因为儒家伦理思想在发展过程中被统治阶级利用和歪曲而否定其精华所在。批判地继承儒家伦理道德时,我们会发现,孔子的伦理思想时至今日,对我们的思想道德修养、日常活动、人际关系仍存在深远的影响。继承和弘扬 作为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重要组成部分的孔子伦理思想时,必须用唯物史观对孔子的言论进行正确的分析。在人和人的交往中,中国传统伦理思想特别强调要“推己及人,关心他人”,也就是“爱人”。儒家伦理思想的创始人孔子,以“仁”作为自己伦理道德思想的核心。说文的解释有:“仁,亲也。从人二。”说明两个人在一起,就有人际关系的出现。一个人独处,是没有人际关系可言的。人与人相处是不容易的,所以孔子把对“仁”的阐释作为人生处世的准则。孔子回答众学生的“问仁”,指出人生处世的各种道理。在中国伦理思想史上,“仁”这个概念虽然早已存在,但孔子第一个把“仁”同“爱人”联系起来。樊迟问仁,孔子说:“爱人”。《论语》中讲“仁”达109次之多,孔子的伦理思想以“仁”为核心,“孝悌”、“礼”、“恕”都是派生出来的。孔子最欣赏的资质最高的学生颜渊问仁,孔子说:“克己复礼为仁。”“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回又问具体怎么做?孔子说:“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 勿动。”颜渊说:“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论语・颜渊》)礼是人应该遵行的正道,不过有时由于感情冲动而背离正 道,就是违礼。孔子在回答弟子问“仁”时,贯彻了因材施教的原则,也为弟子做到“仁”提出不同的要求。对樊迟说:“仁者爱人”;对最有德行的颜渊说:“克己复礼为仁”;对“多言而躁”的司马牛,孔子说:“仁者,其言也讠刃。”孔子对爱多言的司马牛要求要少说多做。他认为舌头快于做事,是人常 犯的毛病,以为“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论语・里仁》)言行一致,注意自己的言行是人际交往必须具备的道德。老子曾说:“轻诺必寡信”,孔子认为人言出必行,古人也曾说“得黄金百斤,不如得季布一诺”,社会的秩序,就靠人人言出必行,言行一致来维系。一个人轻率多言,言多必失,对 人对己有害无益,还会破坏人际关系和谐。俗话说:“叫唤的鸟不肥”、“祸从口出”等等。孔子教导我们“辞,达而已 矣!”(《论语・卫灵公》)说话足以表情达意就行了。针对花言巧语、哗众取宠、缺乏仁德的行为,孔子不止一次地说: “巧言令色,鲜矣仁!”(《论语・学而》、《论语・阳货》 )并认为“巧言乱德”(《论语・卫灵公》)、“巧言令色足恭,左丘明 耻之,丘亦耻之。”(《论语・公冶长》 )人与人相处贵在和气,一个人说好听话,满面堆笑,态度谦恭,当然是做人必须态 度,但只讲外表不重视内在修养是不足称道的。孔子提倡“克己复礼”的人生态度。颜渊问“仁”,孔子说:“克己复礼为仁”。并对非礼的事情勿亲、勿视、勿言、勿动,克制自己的过分欲望,使自己的行为合乎礼的要求。儒家非常注重和强调人的自我修养,然后齐家、治国、平天下。在孔子心目中,礼是人生一切行为的规范,人的行为应依礼而行,中规中矩,否则就会造成社会秩序混乱。荀子也特别重视礼,认为礼是人生规范、人生修养的准则,是个人立身处世所应遵循的规范。左传有云:“礼,经国家, 定社稷,序民人,利后嗣者也。”(《左传・隐公十一年》 )荀子认为“国无礼则不正”(《荀子・王霸》 ),“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国家无礼则不宁。”(《荀子・修身》 )礼是人们立身处世的规范。林放问孔子行礼的最重要的原则,孔子 说:“礼,与其奢也宁俭。”(《论语・八佾》 )孔子还认为:“奢则不孙,俭则固;与其不孙也,宁固!”(《论语・述而》)孔子的“中庸”也即奢和俭都未得其道,但奢侈的坏处是显 然的,而因俭约而生的过错却很少。孔子讲礼强调适度,中规中矩。孔子认为“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论语・八佾》 )没有仁德的人,即便行礼作乐也无用处。一生修养很重要,做到“不逾矩”需要“文质彬彬”,依礼而行。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