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基金会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一.先秦时期礼的发展 [复制链接]

1#
礼”,源于古代一种宗教祭典上的仪式。“礼”字原为“”形,王国维认为这是祭祀时把两块玉放在一个器皿里供奉给上帝或祖先,既表示敬意,又表示赐福保佑。东汉许慎在《说文解字》里解释说,“礼,履也,所以事神致福也。”关于“礼”产生的时间和发展概况,我们先看一下孔子的一段话:
“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其或继周者,虽百世可知也。”
这番话至少传给我们三点信息:其一,礼最迟在夏代就已出现,不然就不会有“殷因于夏礼”之说;其二,夏、商、周三代之礼是一脉相传的,是“因”即继承的关系;其三,夏、商、周三代之礼随时代而发展,有“损益”也即革新。孔子是儒家创始人,精通古代之礼,对礼的发展十分熟悉,因此,他这番话当不会有错。
“礼”的发展由夏而商,由商而西周,到西周初期有了后世儒家津津乐道的周公“制礼作乐”的传说。这时的“礼”涉及到的范围极广,渗透到社会各个领域,并且还有强制性。与此相适应,形成了以“亲亲父为首”和“尊尊君为首”两大基本原则的“礼治”。
儒家的礼治,实际上是经孔、孟、荀等儒家大师在与法家的论争过程中改造过的周礼。这种礼治注重仁义道德的教化作用,必要时辅以刑罚强制。而法家却排斥德礼,主张严刑峻法治民。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