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基金会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礼的读后感 [复制链接]

1#
礼的读后感

     中国古代的礼范围极其宽泛,从饮食起居、舆服宫室,到宗教祭祀、国家制度,都包括在礼的范围之内,      古人都笼统地称之以礼。但是,在礼的内部是有区别的,简单划分,主要有礼俗、礼仪、礼制等几个层次。在三《礼》当中也有这种区别,有专讲仪节的《仪礼》,有侧重国家制度的《周礼》,也有阐发理论的《礼记》。古代礼学的发展,有学者指出,是从注重仪节的礼演变为注重国家政治制度的礼;也就是说,由重视《仪礼》发展到重视《周礼》。王葆玹先生认为,这个转变是从郑玄开始的。
     王葆玹先生指出,郑玄庞大的经学体系是以三《礼》学为核心,而他的三《礼》之学又是以《周礼》为首。郑玄经学的权威在他身后逐渐提高,这种提高的过程也就是《周礼》在经学领域地位的上升过程。《周礼》跃居三《礼》之首在经学内部以及思想史上有重要的意义:“由于《周礼》是以官制为框架,讲述社会政治制度的系统,故而郑玄三《礼》之学获得权威地位,标志着中国礼学的巨大的转变,即由专讲典礼仪式及日常礼节的礼学,转变为讲述社会政治制度的礼学。”参见姜广辉主编:《中国经学思想史》第二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第230页。从整个经学史的角度来看,ersonName w:st="on" ProductID="王葆玹">王葆玹ersonName>先生的这个看法是正确的。但是,我们认为,从礼的发展来看,尤其是先秦礼的发展,也有一个从注重礼仪仪节的礼向重视国家政治制度的礼的转变,这个转变是在春秋战国时期。礼的这次转变,与当时的社会变革交织在一起,是一次礼的重大变革。与当时轰轰烈烈的变法运动相比,礼的这次转变也可以称为“变礼”。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