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基金会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中庸与管理 [复制链接]

1#

中庸与企业管理


  中庸,是圣人孔子所极力推崇的“至德”,孔子心目中的理想道德叫做中庸。中庸之道,是中华民族累积凝成的民族智慧。中庸的精义,似乎不出《论语》的一句话,那就是“过犹不及”。就是说,万事都不要过分;如果做得过头了,那还不如不做。然而时下许多人所理解的中庸,却成了做事无原则、无标准、和稀泥、不偏不倚、模棱两可、首鼠两端的代名词,似乎奉行中庸之道的人都是庸庸碌碌、明哲保身的好好先生。这实在是对中庸真义的误解。


  抛弃那些对中庸的误解,我认为:如果做到了“中庸”,那才是真正的大智慧,是建设和谐家庭、和谐企业、和谐社会的科学之道。


  《中庸》是科学,是中华民族对世界文化的贡献。


  “中庸之道”,关键是“度”的把握。任何事情都有一个限度,如果超越了限度就走向反面,哪怕是好事也会因此而变成坏事。事情做得过了头还不如不做,这就是“过犹不及”。中庸追求中常之道,内外协调,保持平衡,不走极端,这样一种思维方式使中华民族形成了一种稳健笃实的民族性格。如果我们家每个人都学好了中庸,都学会掌握一个“度”,什么事都会做得很到位,那么我们这个团队会是非常和谐的。推而广之,如果社会上每一个组织都学会了中庸,那么任何一个组织都将是和谐的团队,包括我们的竞争对手,组织与组织之间同样也是和谐的,如此这般,社会将人人中庸,世界大同,从此也就没有了战争。而且,因为中庸,每一个人都在做着自己应该做的事,做到自己应该做的程度,所谓到位,社会效率将大大提高。所以说《中庸》是科学,是贡献,是对全人类的贡献。


  但有人说:我们做到了中庸,别人不中庸,怎么办?那不还是不和谐吗?我们还要知道:中庸思想是用来“度”人的。实现世界大同,需要用我们用中庸思想来“度”人,把所有人都“度”得中庸了,那从此也就没有了人间的争斗,也就没有了战争,也就达到了人类的理想境界。


  《中庸》是方法论,不同的价值观通过中庸会产生不同的适度。


  中庸是以相同的价值观、相同的世界观为前提的,或者说在相同的价值观下讨论中庸才有意义,这是因为中庸是方法论,是工艺。中庸的核心是适度,不同的价值观经过这样的工艺或方法论会产生出不同的适度。日本人的世界观是武士道精神,通过“中庸”加工之后,产生了日本人认为的适度,即崇儒尚武。伊斯兰教关于女人的世界观认为“大门不出、二门不迈”是伊斯兰妇女的适度。不同的世界观通过“度”人的过程都能找出它恰如其分的度来,也就是不同的世界观,其中庸之后的“适度”不同,所以具有不同价值观的人在一起讨论中庸,相当于问“关公战秦琼谁能胜利?”一样,永远也达不成一致,而且还会产生冲突。


  但相同价值观的人通过中庸得到一个共同的“度”,他们认为按这个“度”来做都是正确的,在一个由相同价值观的人组成的团队中,全体意志一致,效率是最高的,团队是最优的。


  学习《中庸》的现实意义在于提高效率,创造和谐。


  中庸的现实意义,用现代语言来说,即是“合理化”。朱熹解释中庸说:“凡其所行,无一事之不得其中,即无一事之不合理。”


  企业里的中庸之道,正是今日大家所重视的“管理合理化”,要使个人的自由在与组织一致目标之间得到一个平衡。这就涉及到一个价值观的问题,在我们家,我们的价值观是卓越服务,也可以说卓越服务就是我们的“度”,有越多的人认同它,我们企业的效率就会越高。比如说某位员工因工作失误被罚了200块钱,90%的人都认可这样的决定,这说明大家有共同的价值观,认为这样做是适度的,在这样的前提下,管理成本就会大大降低,企业的运转就会达到效率最大化。每个人对这个“度”都能准确地把握,也能用这个“度”来要求自己的言行,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没有制度,约束在心”。


  中庸之道还有一层涵义,那就是“有所为有所不为,有所变有所不变”。既不偏激,也不矛盾,时时求其命中目标,符合“时中”的精神。不管是变还是不变,为还是不为,都希望能做得恰到好处,能够不偏不倚、不温不火。只有这样,才算符合中庸。


  对于我们社会来说,建设和谐社会、提倡八荣八耻,不正是要我们“有所为有所不为”吗?和谐社会就是更多的人用科学的世界观找出一个度来,或者用科学的世界观来统一更多人的思想,每个人再用这个度去把握自己的行为,这样的过程就是营造和谐社会的过程。


  做到中庸并不难其实也难。


  做到中庸并不难,是因为只要做到适度,就是中庸。然而,做到中庸其实很难。


  难主要体现在两点:第一,难在正确地理解尽量多的人的世界观。只有当你的思想符合大多数人的意志,你才能得到大多数人的认可。得到大多数人的认可的前提条件是首先知道大多数人的世界观是什么。如果你不知道,没能正确理解,你就不会得到大多数人的支持。如日本首相小泉为什么要参拜靖国神社?小泉之所以能够当选是因为在日本国内支持小泉这种行为的人占大多数,这些人把参拜靖国神社当成一种荣誉,如果小泉不参拜靖国神社的话,就可视为没能理解大多数人的世界观,也就没做到这些人心中的“中庸”,没做到适度,他就不会再次当选。这也从侧面说明在日本国内,军国主义的思想还是根深蒂固的,国人还要时刻警惕。


  第二,难在用科学的世界观统一尽量多的人的思想。得到更多人的认可,更多人的响应也是件非常不容易做到的事情。在解放战争时期,我们党无论走到那里都是无往而不胜的,老百姓愿意无条件地跟着党闹革命,这说明我们党的共产主义世界观统一了更多人的意志,这样的世界观得出来的“度”必然全国人民所认同的。统一的人越多,这种影响力越大,这就是现实影响力。


  运用到管理当中,管理者要做到中庸首先要了解员工的价值观,感知员工的需求,其次要调整员工的价值观与企业的价值观一致起来,当全体成员的价值观都统一到一起的时候,就到了企业效率最大化,社会效率最大化的时候,企业才更加和谐,效率更高,竞争力更大,这才是我们学习中庸的最终目的。


  社会由无数个个体组合而成,作为一个企业责无旁贷地要担负着这样的社会责任。我们家的企业愿景“诚信服务、共享幸福”,在这里“诚信服务”就是我们的“度”,也是我们家的中庸之道,只有每一个企业都做到诚信服务,全社会才会共享幸福。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