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基金会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原创]欲望之于人性 [复制链接]

1#

   古代文人对“欲”有不同的理解,他们把欲划分为两派,即欲善论、欲恶论。朱熹是欲恶论的一个典型代表,他有“存天理,灭人欲”的思想,把欲看成是万恶之源,一切有悖ersonName w:st="on" ProductID="于">于ersonName>君子之道的行为,都是因为人们具有了欲。又有“性是未动,情是已动,心包括一动未动。……所谓心统性情也。”这说明了情、欲不分,心统性情,性善情恶。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欲不可避免地成为了恶的起源。于是就有了许多提倡灭欲的思想家们。朱熹虽提出“存天理,灭人欲”的观点,但同时他又指出“若是饥而欲食,渴而欲饮,则此欲岂能无?”承认人是有欲的,并且不可避免或者消灭。这似乎与他所持欲即为恶的观点相冲突,试问,难道饥欲食,渴欲饮是罪恶的吗?再者,古人一向倡导天人合一的思想,与其“存天理,灭人欲”的矛盾就更加深刻了。不过,凡事都应该一分为二,这种思想与当时的社会大背景结合起来也具有一定合理性。古人多把欲与私联系起来,所谓私,就是从自身的利益出发,追求自身的最高利益,而私的基础就是欲,所以,就自然而然地把欲视为恶的、丑陋的。


   二程说:“人心,私欲,故危殆;道心,天理,故精微,灭私欲,则天理明矣。”这种对欲的理解太过偏激,但也有合理之处,对恶欲的理解全面透彻,但是却忽略了欲的反面,即欲善。我并不赞同佛老二家的无欲之说,他们认为人应该没有欲,这真是可笑之极,他们一方面倡导“无欲之说”另一方面每天还进行着人类最基本的行程,即吃、行、住等。当然,佛家所崇尚的神确实如此,因此,那些信佛着便自然而然地认为,只要潜心修炼,西归之后就能成为神界统治者的殿前弟子,最终得道成仙。其实,这又何尝没有暴露了他们的欲,想得到成仙本身就是由欲而生。


   反对朱熹等人关于“欲恶”的思想并不是就从根本上否定了欲带来的恶果,不恰当的欲确实会变成恶的。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而不择手段;为了私欲而不惜出卖他人;理想太高而使自己身心崩溃最终走向犯罪。这些都是“恶欲”的体现。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