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基金会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复制链接]

1#


礼在中国古代是社会的典章制度和道德规范。作为典章制度,它是社会政治制度的体现,是维护上层建筑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人与人交往中的礼节仪式。作为道德规范,它是国家领导者和贵族等一切行为的标准和要求。在孔子以前已有夏礼、殷礼、周礼。夏、殷、周三代之礼,因革相沿,到周公时代的周礼,已比较完善。作为观念形态的礼,在孔子的思想体系中是同分不开的。终其孔子一生,是以恢复周礼为己任的,孔子认为,当时社会的动荡,就是因为礼崩乐坏引起的,只有恢复周礼,才能实现完美的政治统治。


礼是通过一定的规范和动作来保持人们的一种敬畏之心,孔子曾说,祭神,如神在,如果不恭敬,不遵礼法,不如不祭。佛家讲,拜佛其实就是拜我们自己,通过一定的礼节,仪式,可以让我们破除我执,我慢等四种不平等心。所以,礼节是一种我们反观自我,提升我们自身修养和境界的一种必不可少工具和媒介。

分享 转发
TOP
2#

“礼”具有社会身份制度方面的意义,最迟在殷商时代已经存在;但是,作为一种较为严格的社会制度,则是周朝初年的事情。周朝初年,周武王伐纣灭殷,为着巩固自己的统治,周公便在殷礼的基础上,重新制订礼乐,将作为社会身份意义的“礼”制度化,系统化。
TOP
3#

礼”。对于礼,在我们现在这个日益现代化并处处要求讲求礼仪的社会里,人们应该不会陌生。但是我想对我们这个号称“礼仪之邦”的文明古国最主要的礼仪倡导者-孔子的礼学思想,我们就不见得了解的那么多了。虽然礼仪本身是历史传统的产物,但礼敬意旨和礼敬心态的强调则是礼学的创造性的发挥。
TOP
4#

礼仪教育也是人的素质教育,历来为我国的思想家和教育家所重视。孔子曾说:“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其大意是说只重品质朴实,而不重仪表礼节文雅,则显得粗野;只重仪表礼节文雅,而缺乏质朴的品格,则显得虚浮。只有二者结合,才是一个有教养的人。他非常重视学生在日常行为方面的养成教育,要求学生站坐有样,彬彬有礼。枟史记· 孔子世家枠中就说:“孔子以诗、书、礼、乐教弟子,盖三千焉,身通六艺者,七十有二人。”其中“六艺”指的是“礼、乐、射、御、书、数” ,而“礼”为“六艺”之冠。

TOP
5#

礼节――不容忽视的人生所需 礼是发于人性之自然,合于人生之需的行为规范。为什么这么说呢?有无礼节是人与禽兽的差别所在(人性使然),也是人类社会祥和的基础。综观今日,讲礼、识礼者少,故社会秩序乱象常见,各种摩擦、冲突频繁发生,人们相处不仅缺少安全感,甚至有举目皆敌的危机感。
TOP
6#

礼节这件事,在人群中,是决不能少的。人与人交流感情,事与事维持秩序,国与国保持常态,皆是礼节从中周旋的力量。
礼节是不妨碍他人的美德,是恭敬人的善行,也是自己行万事的通行证,是要通达践履的。

TOP
7#

道德是人的一种文化创生。从道德的起源来看,人是一种社会性动物,生存于一定的社会关系之中。道德是人对特定社会关系的一种价值预设,由生活中的契约生发出各种规则,并逐步积淀、发展成为风俗、习惯、舆论和社会意识。道德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形式,源于。因而,道德教育的实现方式也离不开文化本性。

TOP
8#

礼貌、仪表、风度是反映一个人文化素质和修养高低的重要方面。《礼记》中认为:人与动物的根本区别不是语言的有无,而是礼,礼是文明与野蛮的区别。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