忠是中国古代道德规范之一。原指为人诚恳厚道、尽心尽力,后有忠于他人、忠于君主及国家等多种含义,如“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有时特指臣民对君主和国家应尽的道德义务。随着中国封建专制主义的形成和加强,“忠”成为臣民绝对服ersonName w:st="on" ProductID="从于">从于ersonName>君主的一种片面的道德义务。宋代以后,“忠”发展到“君叫臣死,臣不得不死”的愚忠。
一、 忠于正道
孔子是不赞成无条件的忠君(即愚忠)的,孔子还说过一句话: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里面似乎明确要求忠君了,其实并非是这样,因为这句话有个非常重要的前提,那就是
ersonName w:st="on" ProductID="国">国ersonName>君不能胡作非为。潜台词就是
ersonName w:st="on" ProductID="国">国君行正道的话就忠
于国君,否则的就不必忠
于国君,对照一下孔子的行为,就会理解的更加透彻。孔子说话太过含蓄,这句话到了孟子那里就直接多了——“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别看你是
国君,你不拿我当人看,我一样跟你翻脸!可是‘忠’发展到了后来怎么样呢?皇帝就是宰了你,你也得谢主龙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