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基金会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遭遇非礼后的感想 [复制链接]

1#

谁非礼了孔子?


中国素有礼仪之邦的美誉,中国人,也以彬彬有礼的谦谦君子形象而著称于世。巍巍中华,浩瀚历史长河气吞万里如虎,忠孝礼仪始终贯穿于其中,在中国文化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孔子提倡“克己复礼”,教导弟子们“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主张用礼来约束自己的言行举止。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无数仁人志士坚持做礼的实践者。“志士不饮盗泉之水,廉者不受嗟来之食”说的就是非礼的事情坚决不做。即使家徒四壁,也要“贫贱不能移”。“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教人们尊老爱幼,天下可拱手而治。“融三岁,能让梨”教人们以谦让。“刘玄德三顾草庐”叫领导人要礼贤下士。一个礼字深深地影响了一袋袋的华夏儿女。


时至今日,许多礼仪已经和古代的礼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毋庸置疑,对那些为剥削阶级服务的,那些不利于社会进步的,那些封建陈腐、不合时宜的礼仪教条,我们要坚决摒弃。对那些优秀的礼仪礼节,譬如尊老爱幼,文明礼貌等应该作为经典文化继承下来并发扬光大。


写这篇文章的时候,我不得不感叹当代人礼的意识淡薄。就说每天发生在身边的事吧。在校园里和同学面对面走过,有时连个招呼都不打,形同陌路,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煞是难受。但于自己,我努力做到见熟人打招呼,至少也得叫声名字寒暄几句,这是与人交往最基本的礼节。有时一个人在寝室做功课,很安静,突然一阵敲门声,简直让人心惊肉跳,我当是哪位领导莅临寒舍指导视察工作呢!赶紧地开门了,结果出乎意料之外,原来是A同学啊,不是领导啊。他是来找另外一个同学的,发现不在就离开了,不曾留下一句话。当是,那句话几乎快迸出胸膛了:怎么?不认识同班同学啊?进来也不打声招呼。心里别提多窝火了,还大学生呢,素质!如此,真教人情何以堪?为避免再次遭遇诸如此类的非礼事件,我决定以后去图书馆做功课,看谁去给你开门去受这般蹂躏!


现实中尚且如此,更何况是网络交往呢。有时收到一条短信,通讯录里没有,不知对方何许人也,你还得再去一条短信问他是谁。电话里已经很难听到“你好,我是**”之类的话了,常常是没有称呼,也不告诉你他是谁。古人云“礼尚往来,往而不来,非礼也;来而不往,亦非礼也”有时你煞费苦心地编写一条短信发给某人,然后就石沉大海,杳无音讯了,你甚至都不确定他是否收到没有。试问ersonName w:st="on" ProductID="诸">诸ersonName>君,你们被人家这样非礼几个回合后,是何感受呢?天下哪里有这么多不求回报的付出呢!


礼的缺失,是由诸多因素造成的。现在许多独生子女弄不清复杂的血缘关系,不知道如何称呼长辈,这也是计划生育政策带来的一种弊端吧。以前一家人有很多兄弟姊妹,孩子们很清楚对亲属的称呼,根本不用花心思去记住这些称谓的。同时,教育也存在莫大的责任。上小学时,教孩子们初中的课程;上初中,教孩子们高中的内容;等到他们进入高等学府了,这些天之骄子却要重修“礼”这门课了。教育的本末倒置,值得深思。大学生“知书”未必能够“达礼”,接受过良好教育的高材生不会感到汗颜吗?


钱文忠说,你让小学生照着《弟子规》《道德经》去做,当他走向社会马上就会被人摆平。这折射出的是一种社会现状,讲礼讲信就当成是傻瓜,礼仪有淡化的趋势。当美国韩国兴办“孔子学院”,“孔子热 ”在他国兴起的时候,我们又做了什么呢?诸位,不妨设想一下,如果孔夫子复活了,他会不会选择移民到那些国家去呢?


      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前进道路从来不是一帆风顺的。“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这句话当成为你我之座右铭。吾辈需坚定不移地践行文明礼仪,并将其发扬光大。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