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基金会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复制链接]

1#

“信”既是儒家实现“仁”这个道德原则的重要条件之一,又是其道德修养的内容之一。孔子及其弟子提出出“信”,是要求人们按照礼的规定互守信用,借以调整统治阶级之间、对立阶级之间的矛盾。儒家把“信”作为立国、治国的根本。“信”作为儒家的伦理范畴,意为诚实,讲信用,不虚伪。汉儒把“信”列入“五常”之中。《论语.学而》:“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信近于义,言可复也。”《左传.宣公二年》:“麂退,叹而言曰:‘不忘恭敬,民之主也。贼民之主。不忠;弃君之命,不信。有一于此,不如死也。’触槐而死。”



毋庸置疑,忠信是孔子乃至儒家从个人修身到平治天下的一个最基本的思想理念。这在《论语》中表现得尤为突出。譬如,《为政篇》载,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輗,小车无軏,其何以行之哉?古代用牛力的车叫大车,用马力的车叫小车,而輗与軏都是车子架牲畜用的横木所必需的零件。没有輗与軏,也就无法套住牲畜,车子自然也就走不了。孔子用这个来比喻人而无信,实际上也就是把视作一个人立身处世的最基本的品质。



个人操守是治国基础



不过,如果我们把仅仅当作是孔子心目中做人的基本要求,那显然不够。《公冶长篇》载,子路曰:愿闻子之志。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由此看,在某种程度上,也可以说是孔子人生的一种理想,体现着儒家在平凡之中寻找崇高价值的思想格调。



除了将视作个人修身的操守,孔子也将看作是治国平天下的基本的政治原则。如《颜渊篇》载: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由此可见忠信在孔子政治思想中的崇高地位。正因为如此,孔子非常重视的教育。《述而篇》载:子以四教:文,行,忠,信。正是在孔子的教导下,他的学生也很重视。如《学而篇》载,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这是很好的例证。



需要指出的是,孔子对忠信的大力提倡,事实上也是来源于春秋时代社会生活的影响。如《左传》僖公二十五年就记载着一件在春秋时代非常典型的事件:晋文公与士兵约定三日之内攻取地,因而只带了三天的粮食,结果时间到了,却没有攻下。虽然谍报人员说再围攻一点点时间人就会投降,但晋文公为了取信于民,还是下令撤退了。类似的事件在春秋那个时代可以说是史不绝书。也足以说明孔子对于忠信的重视不是空穴来风,而是有着现实社会生活的深刻影响。





透过孔子的诚信思想,我们可以获得许多有益的启示:
  
  1.诚实守信是获得民心的基本前提
  民众的信任与支持是政府存在的必要条件。荀子有云:“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民心的向背是政治成功与否的关键因素。正由于此。孔子提出“兵”、“食”可去而“民无信不立”的政治治理主张。诚信是政府取得民众信任与支持的根本手段,所以孔子要求代表官府形象的官员“慎于言,敏于事”,“言思忠,行思敬”,做到“君子一言,驷马难追”,从而形成一个自上而下、立体完整的诚信政府的形象。孔子的这种诚信观,曾经对秦汉以降历代王朝的治国理念产生了重大影响。历代皇帝也都出言谨慎,而且“君无戏言”。臣子则往往以“民无信不立”来规劝皇帝信守诺言,如唐贞观年间。大臣魏征就曾上疏唐太宗,提醒他“诚信”在治理国家中的重要意义:“臣闻为国之基,必资于德礼。君子所保,惟在于诚信。诚信立则下无二心。德礼形则远人斯格。然则德礼诚信。国之大纲也”。再如明代汪循也说:“诏书已行,颁布中外,岂容不信?《语》曰:民无信不立。民,匹夫也,舍信尚无以自立,况万乘之主,无信何以立朝廷,定天下,一民志乎?臣愿陛下毅然行之”。皇帝也时常以此警语来提醒或告诫百官。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诚信是任何一个政府取得民众支持与信任的不可或缺的手段,古今中外,概都如此。
    2.诚实守信是完美人格的道德要求
  儒家向来追求人格的完美,而完美的人格必须具备多方面的要素。诚实守信即其中之一。孔子认为,善人即是信人,他说:“见利思义,见危授命,久要不忘平生之言,亦可以为成人矣”。孔子这里所讲的“成人”,正如朱熹注解所言,是“全人”之意,是一种典范性的人格。那么,究竟什么才是“全人”呢?孔子特别提出,若能做到诚信也就可以算是“全人”了。由此可见诚信在人格完善中的重要意义。后来的思想家孟子也十分重视人格中的诚信问题,他说:“浩生不害问曰:乐正子。何人也?孟子曰:善人也,信人也……可欲之谓善,有诸已之谓信一。在儒家伦理思想中,诚信是完美人格的道德前提,是一个人安身立命的基础。
    3.全社会诚实守信观念的形成离不开政府的倡导与督责
  诚信问题涉及到社会的各个领域。那么,怎样才能建立诚信体系?由谁来建立诚信体系?在这里,政府的职责得到了突出的体现。事实上,无论是法律诚信,还是道德诚信,政府都责无旁贷。孔子说:“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政府诚信,社会才有可能诚信。倘若政府不诚信。则“上梁不正下梁歪”,必然引发社会诚信危机。当前,诚信危机是—个严重的社会问题。从心理学角度看。趋利避害是人的本能和天性。由于我国经济是由计划经济脱胎而来,信用基础十分薄弱。加上在新中国建立后一个相当长时期内对传统文化不分青红皂白的批判,一部分人头脑中的道德是非标准发生了混乱,导致诚信资源不同程度地失落和减少。重新建立社会信用体制刻不容缓。孔子关于政府在社会诚信体系建立过程中发挥倡导和督责作用的主张,对当代社会信用体制的建立,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只有政府大力倡导与督责,全社会诚实守信的观念才有可能形成。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9-12-17 21:18:51编辑过]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