忠,《说文解字》解释为“敬也,尽心曰忠”。其初意是指利民、利公、利国。《现代汉语词典》释义为“忠诚”,意即“(对国家、人民、事业、领导、朋友等)尽心尽力。忠是中国古代社会的伦理道德。随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忠逐步形成了为人处事之准则和根本,在历史上发挥了重要作用,在现代社会文明中仍具有重大价值。
“忠”,是中华文化的优良传统。纵观中华民族的文化典籍,早在《尚书》、《左传》中,就有“以公灭私”,“公家之利,知无不为,忠也”,“临患不忘国,忠也”等精辟论述。春秋百家更是多倡公忠,尤其是儒家。孔夫子解释自己的一贯主张为“忠恕而已”,儒学倡导“乐以天下,忧以天下”,“致忠而公”,弘扬“天下为公”、“公而忘私”的精神。还有后来的“忠先于孝”,“天下之公”,“忠在恤民”等等。“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则是先贤们对“忠”的完美表达。“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更是忠臣良将们对“忠”的身体力行。
“忠”是中华民族最崇高最神圣的价值追求。自古以来,中华民族就有精忠报国、舍生取义的优良传统。“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是历代仁人志士的共同心愿。历朝历代,许多仁人志士都有强烈的忧国忧民思想,以国事为已任、前赴后继、临危不惧、保家卫国、关怀民生,这种可贵的精神,使中华民族历经劫难而不衰。在五千年的发展历史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涌现出了许多爱国志士,他们忠于祖国,捍卫祖国利益,关心祖国的前途命运,在国家、民族危难之时挺身而出,为国家效命,为民族效忠,甚至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诸葛亮、魏征、颜真卿、范仲淹、岳飞、文天祥、郑成功、戚继光、林则徐、谭嗣同、陈连升、李大钊、杨靖宇、方志敏、叶挺、江竹筠、何功伟、刘慧馨等就是其中杰出的代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