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中定公问:“君是臣,臣事君,如之何?”孔子对曰:“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在孔子的理想里“忠”是互动的、双方的。而后世封建集权的强化和对“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过分偏重和曲解。后世人过多的强调臣子对君王的忠诚和被控制,使得人们都理解忠是“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认为忠是对人生自由的否定和无条件的对君王的服从,不管这是否符合道义。其实,这是对孔子忠的误解。孔子本人认为忠是“勿欺也,而犯之。”向君王不隐瞒事实的真相、不阳奉阴违、不花言巧语、不献媚奉承。孔子重视以孝事君、以诚事君、以礼事君、以道事君、敢于直谏,更能体现忠的本质。
尽己之力为忠,尽其力量去做好该做的事。忠在现代也强调忠于自己的祖国,忠于自己的家庭,忠于自己的信仰。但我们往往忠于别人时,忘记了应忠于自己。忠于自己内心真实的想法,而不是做些自己原本不喜欢的事情。忠于自己,使得自己的本性得以展现。只要这种忠诚不危害别人的利益,都是值得肯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