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基金会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礼义治国的依据 [复制链接]

1#
1.从理论上看,礼义是治理国家的手段
    国家的富足、政治经济有序发展、人民生活安定是中华民族无数仁人志士的理想。早在战国时期,荀子就提出要隆礼重义,以达到教化百姓、修平政治的目的。
    国家的有序发展,必须以人民群众遵守秩序为基础。荀子认为:“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荀子·性恶》)“人之生,固小人,无师无法,则唯利之见耳。”(《荀子·荣辱》)所以,荀子主张对人进行教育,否则顺着其本性发展,就会“必出于争夺,合于犯分,乱理,而归一暴。”(《荀子·性恶》)因此,荀子提出“礼起于何也?曰:人生而有俗,俗而不得,则不能无求;求而无度量分界,则不能无争;争则乱,乱则穷。先王恶其乱也,故制礼仪分之”(《荀子·礼论》);“今人之恶,必将待师法而后正,得礼义而后治”(《荀子·性恶》)。也就是讲,是先王为了制止混乱、节制人们的欲望,而制定礼义将人加以区分;将礼义做为师法教化人民,这样社会才能得以治理。
    礼不仅可以教育微观层面的人,而且可以治理宏观层面的国家。荀子从正反两个方面论述了礼义对治理国家的重要性。从积极层面来讲,“隆礼贵义者,其国治”(《荀子·议兵》)、“礼义者,治之始也”(《荀子·王制》);而消极方面来讲“, 简礼贱义者,其国乱”《(荀子·议兵》)。也就是讲,能够施行礼义,而且对礼义足够重视的国家,就会长治久安;而蔑视礼义的国家,则会混乱。而且荀子给于礼义以极高的评价。荀子认为“礼之正国家也,如权衡之于轻重也,如绳墨之于曲直也”(《荀子·大略》);“礼者,治辨之极也,强国之本,威行之道”(《荀子·议兵》)。由此可见,荀子不仅将礼义看作是衡量国家长治久安的标准,而且是使国家强盛的根本。 
    2.从实践方面看,国家的长治久安需要礼义
    由以上分析看出,礼义具有区分欲望、教育百姓和使国家长治久安的功能。荀子以此为基础,在理论上分析了遵循礼义的国家就会强盛,不遵循礼义的国家就会混乱,而且指出礼义是衡量国家治衰的标准。在实践层面,荀子从国家和统治者的角度分析,国家如若要长治久安,必须遵循礼义。古往今来多少仁人志士致力于国家的长治久安,荀子从正反两方面分析到,遵循礼义,国家才能得治;不遵循礼义,政治、政令就会废弛。荀子认为“, 国无礼,则不正《荀子·王霸》”;“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国无礼则不宁《荀子·大略》”。荀子从人、事、国类比的角度,指出不推崇礼义的国家就不会安宁,就不可能治理好。既然国家的长治久安如此的依赖礼义,那么作为国家统治者的君王就应该主动施行礼义,而不应该放弃礼义。“故修礼者王,为政者强,取民者安,聚敛者亡,故王者富民。”(《荀子·王制》) 也就是讲,崇尚礼义的国君就能称王。那么,统治者不施行礼义会怎样?“为政不以礼,政不行矣。”(《荀子·大略》) 也就是讲,当政者不施行礼义,政令就会废弛。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