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基金会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复制链接]

1#
纵观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史,诚实守信的品质作为君子重要的道德标准而无处不在。言必信,行必果是中国传统道德文化中的精华,在中国古代贤哲的言论中,信用占有很高的地位。儒家经典《中庸》中对“诚”是这样论述的:“诚者,天下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而《论语》对“信”的阐述是:“人而无信,不知其也”。甚至把一个人的诚信看得同生命一样重要。“自古兼有死,民无信不立”。孟子认为:“可欲之谓善,有诸己之为信”。然而,由于多方面因素的共同作用,当今社会出现了一定程度的诚信危机,部分大学生也不同程度地暴露出诚信缺失的现象。      弘扬中华文化的优秀传统,使之成为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文化底蕴,需要我们以科学的态度正确对待传统文化,正如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所指出的,“要全面认识祖国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使之与当代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保持民族性,体现时代性。
分享 转发
TOP
2#

好东西啊!
TOP
3#

“信”及其当代启示

“信”及其当代启示


     “信”的基本含义是诚实可靠,从字义上看指言谈的诚实性,心口一致,言行一致。一开始,他可能是指祭祀时对上天和先祖所说的诚实不欺之语,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认识能力的提高,逐渐摆脱宗教色彩,在春秋时期经儒家的倡导,成为经世致用的道德规范。


     “言必信,行必果”。(《论语·子路》)在孔子的论述中,“信”主要是在两个层面上使用的。一是从行为出发者的角度,“信”指人的行为要诚实无欺,值得信任。二是从行为接受者的角度,“信”与怀疑和猜忌相反,是指对人的相信和信任,只有先做到守信,才能得到信任。“狼来了”这个故事相信大家都知道,为什么第三次当狼真的来了的时候牧童叫“狼来了!”,人们都不相信呢?是因为前两次牧童骗了他们,所以牧童当然就得不到人们的信任了。


     《论语》的“信”以道德为支撑点,“信”观念的践履主要靠主体的道德自觉。当今社会正经历着一场深刻的社会变革,经济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极大提高,但社会整体道德水平滑坡,市场经济行为中“诚信”缺失,腐败现象滋生。在这种情况下,只有坚持诚信这条基本准则,提高执政者诚信这一必备的道德素质,把诚信道德作为加强公民道德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加强诚信道德建设等才能构建社会主义新型人际关系,更好的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TOP
4#


信,人言合成单字,诚实、不欺骗。指待人处事、诚实不虚,在言行上做到真实,便能取得别人的信任。忠于自己的内心,不欺骗自己也不欺骗他人。


战国时魏ersonName w:st="on" ProductID="国的国">国的国ersonName>君魏文侯魏斯有一次与虞人约好日期,要一起去打猎。到了约定的那一天,魏文侯正在宫中与大臣们饮酒,非常高兴,而且外面下起了大雨。时间到了,魏文侯准备前去赴约,左右侍臣说:“今天饮酒这么高兴,又下着大雨,君王要到哪里去呢?”魏文侯说:“我同虞人已经约好了要去打猎,虽然在这里很高兴,但怎能不守约定呢!”于是便冒雨前去赴约。


当今社会可以说是一个信用社会,但与此相反的是社会各方面都存在的信用危机。这个时代的经济危机首先表现为信用危机,人与人之间的信任感逐渐丧失,如果人们能够做到儒家思想中所说的“信”,真正做到它的要求,明白相信别人也让人相信的重要性。那么小到个人、达到公司、国家在相互交往的过程中也就会减少因彼此不信任而造成的各种误解和矛盾。

TOP
5#

      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一个人没有“信”是不可以为人的。信者,言也。所谓“言必信”。“信”是儒家的伦理范畴,意为诚信、讲信用、不虚伪。

      孔子及其弟子提出“信”,要求人们按照礼的规定互守信用,借以调整统治阶级之间、对立阶级之间的矛盾,“信”是儒家眼中的立国、治国的根本。与现代相比,古人相对是朴实的。而现代人的诚信却在日益消损缺乏。现代人应该正视诚信缺失这一严重的现实,在日常生活中从自我做起处处遵守诚信道德。

TOP
6#

“信”即真实,真诚、诚信。

《中庸》里说道:“诚者,物之始终;不诚,无物。是故,君子诚之为贵。诚者,非自成己而已也,所以成物也”。

人与人之间如果不能互相操守大道,互相勉励大义、互相守住忠信、互相以心相印、互相劝导为善,却只是互相装饰、互相凭借援引、互相以朋党相利用、互相吹捧,就是朋友满天下,称誉天下,也是庸俗之辈;就算功成名就,显身扬名,也是奸雄狡诈之徒,也无益于人民,无益于社会。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