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基金会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智的理解 [复制链接]

1#

智不仅是指知识,而且是指可以被直接运用于日常生活中的具体的和有生命力的知识——智慧。智慧即实践着的知识。
智慧不仅是一种美德,而且是美德的基础和源泉,因为没有智慧就不能认识美德的内涵和美德的价值。没有智慧,被人颂扬的美德就会变成僵死的教条;没有智慧,美德就可能走向美德的反面。


“智”,是指辨是非、明善恶和知己识人这样的能力,即“智谋之力”。“智”作为中华传统美德的基本要素之一,很早就出现在文字记载里。孔子常说:“君子道有三:仁者不忧,智者不虑,勇者不惧。”《中庸》云:“智仁勇三者,天下之大德”。大家熟悉的《论语》中的话“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是讲人的知识再丰富,总有不懂的问题,那么就应当有实事求是的态度,只有这样才能学到更多的知识,才是智慧之举。这里讲的“是知也”就是指“这才是智慧、这才是聪明、这才是智者”。孔子、孟子在继承和发展唐尧、禹舜、商汤等关于认识自我、认识社会、认识是非、认识善恶这样的聪颖、智慧思想的基础上,丰富了“智”的具体思想内容,提升了“智”作为一种道德要求在道德规范中的地位,使之成为一个具有普遍意义的新的道德概念和价值取向,成为对人们思想道德和文明素质方面最基本的要求之一。

分享 转发
TOP
2#

智,即智慧、聪明,有才能,有智谋。孔子认为,有智慧的人才能认识到“仁”对他有利,才能去实行“仁”,只有统治者才是“智者”,他们中绝大多数人都可成为“仁人”,而“小人”无智。儒家把“智”看成是实现其最高道德原则“仁”的重要条件之一。他们要实现“达德””,而要实现“达德””必须经过“知”的五个步骤,即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汉儒则把“智”列入“五常””之中。在佛教中,“智”是指人们普遍具有的辨认事物、判断是非善恶的能力或认识。也称智慧,但佛教认为智与慧有区别。佛教认为,一切众生皆由愚昧无知(无明)、不知诸法(一切事物)的因果关系及其真性,妄起颠倒执着而造种种恶业,因而流转生死轮回,受诸若恼逼迫身心。断除无明烦恼而得解脱即是智慧。
  而我认为,智慧就是人生前进的方向,因为“树的方向是由风决定,但人的方向是由自己决定的!”聪明的人,不是他有很多的智慧,而是他用了最多的智慧;生命就像是一次飞翔,唯有飞得更高,才能搏出一片光明的天空。于是充分掌握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认识了客观世界事物的必然的客观规律,解决实际问题、善于处理矛盾,最大限度地发挥主观能动性就是“智”的表现。
TOP
3#

“义”:大义、正义、公平、公正、公道。中华传统文化把“义”作为人生的终极目标和价值取向。《礼记·中庸》:“义者宜也。尊资为大。”中华传统文化把义与仁并用,作为传统道德的核心内容,提出了“仁义道德”、“仁至义尽”、“杀身成仁”、“舍生取义”的思想。“义”是合宜、应当、应该之意,是作为人应该遵循的最高道义。利他,不以损害和出卖他人尤其是朋友来换取一己的生存和利益。“义”,还有情谊、恩谊之意,包括了人与人之间的互相牵挂、互相关照、互相提携。亲情和友情,发展到完美的程度,就有“义”的成分。有“义”,使友谊友情友善纯久。有“义”在,朋友不会出卖朋友,丈夫也不会抛弃妻子儿女。“义”,是中华民族崇高的道德表现。
TOP
4#

智,即智慧、聪明,有才能,有智谋。孔子认为,有智慧的人才能认识到“仁”对他有利,才能去实行“仁”,只有统治者才是“智者”,他们中绝大多数人都可成为“仁人”,而“小人”无智。儒家把“智”看成是实现其最高道德原则“仁”的重要条件之一。他们要实现“达德””,而要实现“达德””必须经过“知”的五个步骤,即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汉儒则把“智”列入“五常””之中。在佛教中,“智”是指人们普遍具有的辨认事物、判断是非善恶的能力或认识。也称智慧,但佛教认为智与慧有区别。佛教认为,一切众生皆由愚昧无知(无明)、不知诸法(一切事物)的因果关系及其真性,妄起颠倒执着而造种种恶业,因而流转生死轮回,受诸若恼逼迫身心。断除无明烦恼而得解脱即是智慧。

而我认为,智慧就是人生前进的方向,因为树的方向是由风决定,但人的方向是由自己决定的!”聪明的人,不是他有很多的智慧,而是他用了最多的智慧;生命就像是一次飞翔,唯有飞得更高,才能搏出一片光明的天空。于是充分掌握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认识了客观世界事物的必然的客观规律,解决实际问题、善于处理矛盾,最大限度地发挥主观能动性就是“智”的表现。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