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基金会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诗经》中的白色意蕴浅析 [复制链接]

1#

白色历来是为人们熟知并喜爱的颜色,它象征着纯洁、美丽、善良和高尚的品德,有时也用来渲染忧伤凄凉的气氛,但一般情况下它是褒义的,被赋予明净轻快高雅的基调。《诗经》中有很多关于白色的描写,本文试通过解读《诗经》中自己比较熟悉的诗中所涉及到的白色,从表现女性美的白色、表完美高尚品性之白色及白色的其它意蕴三个角度来揭示《诗经》中白色的独特文化内涵和意蕴。


(一)、表现女性美的白色


(1)、表女性外貌肤色衣饰之美的白色


《诗经》中白色常用来表现女性外貌肤色衣饰之美,并借此来进一步体现女性高雅美好的形象,而将白色的魅力发挥到极致的则莫过于《卫风•硕人》篇“手如柔荑,夫如凝脂;领如蝤蛴,齿如瓠犀,螓首蛾眉。”就是这简简单单的几句话,却具有极高的美学价值,因为它几乎令后世形成了审美定势,奠定了之后人们审美观的基础。


柔荑,指白荑芽。凝脂,即凝结的油脂,言白且细滑。蝤蛴是天牛的幼虫,体长而白。瓠犀指葫芦子,洁白而排列齐整,以此指庄姜牙齿的洁白整齐。螓是蝉的一种,额头宽正。蛾指蚕蛾。诗以对庄姜手之白嫩,肤之白细,颈之长白,齿之白齐,额之宽正简洁生动的将卫庄公夫人庄姜不施粉黛的天然美貌勾画出来,着力描写了一位具有中国传统美的女性形象。我一直惊异于古人炼字的能力和丰富的想象力,仅仅20个字的描述,但在《诗经》中若论美,恐无出庄姜之右者。


古人对白色的喜爱,不只体现在在《卫风•硕人》中,在《郑风•出其东门》中也有所体现。


《郑风•出其东门》写的是一位男子表达自己对爱情的专一,他所描述的意中人是“缟衣綦巾……缟衣茹藘……”缟指细白的生绢,缟衣是白绢衣裙。綦,青灰色。綦巾即绿色佩巾。茹藘是一种草,其汁可作绛红色的染料,诗中用来指红色。男子热烈眷恋的女性身穿素绢衣裙,扎着绿色佩巾,用红色加以点缀。


“出其东门,有女如云”,男主角走出东门看见一群穿着素绢衣服的女子,故称“有女如云”远远望去一片白色,犹如成片盛开的茅花,所以又称“有女如荼”。这就说明女子穿白色衣服的不是个别人,而是普遍存在的现象。这就表明了当是人们的审美观念是以素淡典雅,清秀端庄为本。


(2)、表现女性贞节纯净之白


白色用来表示女性的洁清之美,反映了古代传统对于对女性贞节观的重视。如“野有死麕,白茅包之。有女怀春,吉士诱之。林有朴樕,野有死麕。白茅纯束,有女如玉。”(《召南•野有死麕》)即言吉士以白茅草包裹的死麕送给女子表示爱意。《左转》载僖公四年齐国伐楚,征伐的理由便是“尔贡包茅不入,王祭不供,无以缩酒,以供祭祀”。包茅就是白茅,产于楚国,是楚国的贡品。以白茅做祭祀用品,白茅显然已具有了一种特殊内涵,表现了一种神秘的审美观,而美主要的是体现在其颜色—白色上,这就体现了以洁清为美的审美取向。所以白茅裹物与贞女之洁白如玉可以说是互文的关系,其取喻是完全相同一致的,体现了一种以洁白为美的审美观。


又如,《邶风•静女》言道:“白牧归荑,洵美且异。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邶风•静女》中的人物形象乃一贞静纯洁之淑女。诗篇以茅荑之洵美喻静女之美,其审美取向就在于“洁白”这一点上。


(二)、表完美高尚品性之白色


白色作为一种审美取向在《诗经》中还表现品德的善良和完美。如《大雅•抑》云:“白圭之玷,尚可磨也。斯言之玷,不可为也。”圭是上端为三角形的端玉,玷指玉上的斑点。在古代君子常以玉来象征美好的德行,此诗是富有丰富经验的长辈为告诫年轻周王而作的,周王贵为天子之尊,只有白圭才符合其身份,因此在这里,白玉无疑是一种完美德行和身份的象征。


无独有偶,《小雅•白驹》中对于男子的描写只有一句“其人如玉”,暗指其美德如玉般高洁,同时“皎皎白驹”也暗示了主人公英俊不凡,高雅潇洒、品质卓越的形象,颇有现代人所说的“白马王子”的意味。


()、白色在《诗经》中的其它意蕴。


(1)、白色的反面意蕴


白色在《诗经》中不只是用来描述美好的事物,有时还含有讽刺的意味。如《召南•羔羊》中“羔羊之皮,素丝五紽……羔羊之革,素丝五緎……羔羊之缝,素丝五总。”羔羊之皮。素是白色。五,通午,交午,此指交错编结。紽,古代大夫裘衣上的缨饰。诗中描述了身着白生生的绣有素丝编花缨的羊羔皮裘的贵族从官府吃喝完回去,一幅酒足饭饱的得意之态,简明的刻画出尸位素餐的官吏形象。白色在此已失去了美好之意,变为讽刺 ,有“今玉其外,败絮其内”的意思,表现了人民对他们的愁恨蔑视之情。


再如《曹风•蜉蝣》中“蜉蝣掘阅,麻衣如雪。”阅,通穴,掘阅指蜉蝣挖穴而出。麻衣是深衣,是士大夫常穿的衣服。诗作者用短命的蜉蝣比喻那些醉生梦死,专图享乐的贵族统治者,他们盛装洁白出行游乐,如同生有洁白翅膀的蜉蝣钻出洞穴结群飞舞;他们不忧国事,不知国家灭亡迫在眉睫,如同蜉蝣不知朝生暮死。


2)、伤感凄凉的白色


如果大面积的白色堆积,会使人容易产生单调、凄凉之感。如《诗经》第一篇《秦风•蒹葭》中“蒹葭苍苍,白露为霜……蒹葭萋萋,白露未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蒹葭即芦苇。芦苇苍苍,秋水瑟瑟,白露成霜,诗中所描绘的这三个场景都带有萧瑟纯净的白色,如此深沉含蓄苍白的景象就奠定了全诗略为伤感凄凉的基调。诗人因为思念而决定去寻找她(他),可是她(他)又如同那若隐若现,若实若虚,若即若离的水中月,镜中花,可望而不可即。诗人为之困扰茫然,惆怅难眠,即使令读者读来也难以释怀。


(四)、《诗经》中的白色意蕴小结


综述,白色由于其本身色泽的明快纯净,因而常被用来表现褒义,最为突出的莫过于对于女性的赞美,女性外貌肤色服饰高雅脱俗以及贞节的清白都可以用白的意蕴来表现。进一步,白色更是涉及到人的精神层面,以白来形容道德的高尚。相反的,白色在也有一些其它的意蕴来表达个人的憎恶或喜怒哀乐。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