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基金会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仁的不同理解 [复制链接]

1#


苟志於人矣,无恶也。


孔子说:“如果立志于仁,就不会做坏事。”

这上面提到两个字“想”和“做”想是一种行为动机,而做则是行为结果。一个人立志于仁固然是好事,是值得尊重的也是因该提倡的。但立仁志未必就不会做坏事。他强调的是一种正确的动机,结果就一定正确。但他忽略了世事的复杂性和多变性。放眼世界,好心办坏事的例子多如牛毛,或许在你的身边正在进行着。比如毛泽东同志发动的文化大革命,他的出发点是想搞好社会主义建设,但结果呢?我们一定要记住这些教训。须知,一个好的想法要在正确的行动下才能取得好的成绩。因此,那种只要动机正确就一定不会做坏事的观点是片面的
分享 转发
TOP
2#

儒家传统人文精神有四个方面的内涵:一是自我,二是社会,三是自然,四是天道。每一个方面都不可或缺,都和儒家文化所展现出来的人文精神密切相关。从个人角度讲,是修身养性;从社会层面看,是齐家治国。合在一起也就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至于人类与自然如何保持持久性和谐,如何使人心与天道相辅相成,前提是二者都要具体落实,都要十字打开,这样才能彻底彰显儒家所代表的人文精神。所以儒家思想具有四个基本的理念:(一)个人身和心的融洽整合;(二)个人和社会的健康互动;(三)人类与自然的持久性和谐;(四)人心和天道的相辅相成。依据以上四条基本原则,人——每一个具体的人,都是人与人之间关系网络的中心点。从网络中心点了解人,了解每一个人的尊严,便是不放弃个人又兼顾群体的精神,也是“为己之学”所要突出的精神,更是通常所谓孟子之学的重要内容,甚至荀子也有类似的主张。必须以个人的人格发展来作为服务社会、报效国家的前提。自己不能健康发展,不能站起来,不能做我们应该做的事情,我们又如何能报效国家,服务社会呢?要达到“治国平天下”的目的,首先就要发展自己的人格,要争取各种机会实现自我,这就叫“为己之学”、“身心之学”、“体验之学”。但人是关系网络的中心点,除了自己这个中心点以外,还有他的中心点,这个关系网络就是家庭、社会、国家,也包括人与自然,它们与自我这个中心点共同组成了复杂的社会生活。同心点不是对外封闭的,而是对任何人都开放的。王阳明贵州龙场悟道后,就提出“仁者与天地万物为一体”的思想,他的意思无非是说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要突破各种各样的限制——突破个人主义的限制,突破家庭主义的限制,突破地方主义的限制,突破种族主义的限制,突破狭隘的国家主义的限制,突破人类中心主义的限制,人才能真正与天地万物为一体。有人批评王阳明,这不是太空泛,太玄太虚吗?我们真能做到吗?事实上,道理也很简单,作为一个人,作为一个可以用“仁”来作为其本质规定性的人,我们的心是可以和世界感通的,也是可以和任何存在联系在一起的,这是人的特性,与动物相较有很大的不同。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