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欲”是人的主观意识所爆发出的一种情感。可以将其解释为“想要、需要”。这种需要又可以分为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在中国古人的观念中,似乎更偏重于物质需要,而对精神需要的观念甚少。这大概与人们所生活的现实社会有关。
人生而为物欲奔波,“吃穿住行”始终是人们首先要解决的基本问题,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这就使人们自然而然地首先去追求物欲,也就是物质的东西,是看得见摸得着的。只有物欲得到满足或者达到一定程度时,才可能促使人们去考虑精神需要。正如:“衣食足而知礼节,仓廪实而知荣辱”,很恰当地描述了物欲先于其它欲的观念。
在我看来,物质需要固然重要,也应该为此而不辞辛劳,但是,精神需要更值得我们去探究、追求。比如,人们所做的很多事情,得到怎样的结果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在这个过程中,精神能否得到满足。我们所熟读的《平凡的世界》中对热血青年孙少平的描写可以充分体现这一点。也可以说,像孙少平这类人的精神,正是我们这一代所应该追求的。一个出生在农村且经历着文革、人民公社化运动等历史事件,期间不时还对他发生一些灾难性打击,衣不蔽体,忍饥挨饿的生活使他觉得羞辱,但是他最终还是克服了一切,顺利地高中毕业,使他从消极走向积极的原因,除了他个人的毅力才华之外,最重要的就是郝红梅和田晓霞的出现。她们的出现都从不同角度给了孙少平心灵的慰藉,这是一种精神上的鼓舞。当然并不能否定他们两个给少平带来的精神创伤。孙少平乃至于我们现实中的每一个人都能够感觉到,他虽然物质上极其贫困,可是在那个年月,他的精神却是极其满足充实的。可见,精神上的满足才是最大的幸福,是人生的终极目的,这大概比那些物质上充裕但精神上极其贫乏的人要好得多。过分地去追求物欲,只会使其变得粗俗不堪,精神需要是引导人实现人生价值的条件,但是这并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他必须经过一个循序过度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