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文化之孝道,道通古今,博于中外,千年傳承間,一孝縱橫于長城內外,名揚于五湖四海,施教于芸芸衆生,皆有孝道所使。中國文化之孝道,既有修身齊家之小孝,又有治企安邦之中孝,更有治國平天下之大孝,放眼于古今,國泰民安之時小孝守家,中孝興商,大孝治國;民生動蕩之時,小孝保家,中孝複商,大孝立國。達人達己,士人濟世,大忠大孝,天下皆孝,一種輪回不變的孝道,塑造了典型的中華大丈夫的完整形象,造就了中華民族以孝爲先的博衆情懷。 孝道文化在千年的醞釀中,既有了曆史的厚重感,又有了時代的階級感,也有了人間的親情觀,還有了民族的使命感和向心力。千百年來,民衆以言行捍衛孝道,國家以法度保證孝道,孝道成爲了中華民族傳承的一道血脈。
孝道文化蕩漾千年,凡有孝子,家庭必然和睦,老有所終,幼有所教,犬馬皆能有養;凡有孝子,市井必定繁華,人有所需,物有所用,車馬暢行千裏而無阻;凡有孝子,天下必會太平,國中無國,民生祥和,四海之內皆爲親鄰。
孝道文化流傳百世,凡有孝子,內修法度,安其家;外修法度,興其市,安其民,保其國。家有孝子,家和萬事興。市有孝子,生意興隆百業興;國有孝子,國泰民安天下興。
孝道文化延續至今,凡有孝子,以孝爲先。世界大同,好男兒志在四方,成家立業,贍養父母,教子成龍,育女成鳳,也爲孝。感恩養育我們的父母,感謝教育我們的老師,感激幫助我們的朋友,感謝陪伴我們的愛人,感謝讓我們理解生命的路人,感謝讓我們快樂的世界,記得去回報他們這就是孝。
孝並無大與小之分,高與低之別。天下安定,人民必然休養生息,發展生産;天下動蕩,天下孝子自當揭竿而起,以大忠爲孝,平定天下。以人觀人,以家觀家,以國觀國,以天下觀天下,道法自然,孝只是在不同時代和內外環境之間而變幻,孝道禮儀也成爲中華禮儀之邦的重要組成部分,它是一種民族修養,一種文化境界,一種文明素質,一種治國理念,一種安民思想,一種大丈夫精神,一種做人品格,一種待客禮儀,一種內化力量。
中國文化之孝道與一般意義上的孝有非常大的區別,並不是單純的以孝待父母,待別人。中國文化之孝道,是一種健全文化系統,是一個完整的道德體系,是一種獨到管理體制,它有深厚的文化積澱,千年的文明進化,豐富的民族元素,完整的發展過程,嚴密的學術體系,濃厚的社會氛圍。所以外人學孝,自然是毛之而已,皮之不存,毛將焉附。中國文化之孝道,傳承中外是和諧的傾向,崇高的文化自然是放之四海而皆准,不過學習要注重內涵才能掌握,否則會是誤導。
外人學習中國文化基礎不夠,免不了誤學誤解,但其精神追求是不容懷疑的。而今的中國人又是一種什麽民族觀?文化觀?發展觀了? 到今天爲止批判中國文化的中國人實在太多,太多了,什麽樣的人都有。對待任何一種文化文明都沒有去批判的權利,一種文化的形成是一個極其複雜的過程,一部分人到一群人;一個集體到一個組織;一個階級到一個國家;一個國家到一個社會。一種文化不同層面的演變過程,一種言行體系的形成和發展如同一個社會當中一個人的發展是不能單純的去否定的。文化與社會是相輔相成,相應形成的。不能否定一個社會就無法否定與之對應的文化。社會是一個矛盾體,而文化也是一個矛盾體,自古就有百家爭鳴,激進派和守舊派, 東西方的文化對抗比比皆是,但這些並不完全是進步和落後文化的抗爭,其實是曆史上不同階級立場或不同制度形式的抗爭表現爲文化的對抗,階級有進步和落後但文化沒有,文化還是統一于一個社會之中。社會發展,多元文化的縱橫發展趨勢就是證明。
作爲中國人,對待自己的文化,更是慎之又慎,傳統文化是我們的母系文化,現代文化是子系文化。確實有些文化元素不適宜現在的發展,文化本身也在進化和演變,有些被時代淡化這也是規律,推陳是爲新,有舊才有新,有循環才有發展,但絕不是簡單的進步和落後。理解自己的文化,也要慎之又慎。如果沒有理解而妄自評論這是不負責任的,五千年的文化傳承至今,不只是一個數字的概念,理解中國文化在只字片語之間,那就“一葉障目,不見泰山”了。
任何東西都是在選擇之間,所謂“魚和熊掌不可兼得”,悟懂了中國文化,就學會了如何取舍,學會了是選擇魚還是熊掌,而不是說魚有什麽弊端而熊掌又有什麽益處了。存在即爲必然,選擇才是偶然。中國文化之孝道,以孝修身,以孝爲人,以孝齊家,以孝立業,以孝治國,以孝安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