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基金会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中国传统文化之孝文化  [复制链接]

1#
中华民族历史源远流长,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 构成传统文化的主流是儒家文化,孝道思想在儒家文化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可以说孝文化是儒家文化的精华。中华民族讲孝道已经几千年了,从周公到孔子、曾子、孟子,经过了初生,成熟和完善阶段。孝作为一种道德教育被传诵着,我们有木兰替父从军,有 “鸦有反哺之义,羊有跪乳之恩”的名言,在岳麓书院讲堂的墙壁四周有朱熹手书、清代山长欧阳厚均所刻的“忠”、“孝”、“廉”、“洁”四个大字,可见孝道文化的地位之高。
那么究竟何为孝呢?许多典籍对孝道的定义进行了阐述,如,《尔雅、释训》的“孝”解释是“善事父母”;《论语、里仁》,“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中庸》,“夫孝者,善继人之志、善述人之事者也”;《新书、道术》:“子爱利亲谓之孝”等等,虽然各位圣贤的阐述不同,归根结底,他们所表达的意思是一致的,即关爱赡养父母长辈、尊老敬老。综观《论语》里的孝道思想, “孝”不仅仅是对父母的义务,还是忠于国家的品德基础,在孔子那里,孝不仅是物质上的供养,更是精神上的抚慰和祭奠。 孔子曰:“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孝文化是中国社会的基本道德规范,也是中国优秀传统美德。它已经在中国沿袭了几千年,并将继续发扬光大!
发扬孝道文化,对现今社会也有很大作用。
孝是做人的根本, 人之行莫大于孝, 为人者如果做不到孝, 那其他的品质也就无从谈起,孝是做人的起码准则。《孝经》中有一句话说:“孝乃天之经也, 地之义也。”儒家从理论上肯定了孝是人伦最重要的要素之一。传统孝道的重要和深远的意义还在于能够促进和形成民族尊老爱幼、友爱待人的传统美德和良好的社会风气。养老、尊老,父慈子孝,孝为仁之本,孝以礼为先,由己及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以及仁、义、礼、智、信等。这个以事老、尊老为主要内容的孝道的延伸,其精神力量的影响必然会在客观上起到净化社会风气、协调各种人际关系、形成优良社会道德风尚的作用。
孝不仅仅是养活父母,更重要的是尊重父母,孝敬父母,不仅仅是物质上的孝敬,更重要的是精神上的孝敬。弘扬孝道对协调家庭关系,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维护社会稳定,培养人们对国家,对社会,对家庭的义务感,责任心等方面都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在新时期,我们仍需要发扬光大,宣扬传统的孝道文化,积极倡导尊老、敬老、助老的传统美德,并赋予其新的内容。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