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基金会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传统文化之孝文化——谈“葬”色变 [复制链接]

1#

    孝,是中华民族爱老敬祖的传统美德。在《论语——为政——孟懿子问孝》中有对孝做出如此解释“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这就说最父母的孝敬,就是要在父母的有生之年以礼奉养她们,等到他们死去也要按照相应的礼节入葬,并且还要以礼祭祀!

然而,照此说法究竟怎样做才是“葬之以礼”呢?

      一些民族喜欢土葬,尤其是汉族重视土葬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1、同居住的自然环境有关。中国中原的广大地区,土地肥沃,农业文明悠久,百姓世代以农为主,视土地为生命之本(有地则生,无地则死),他们认为人死后埋于土中,是灵魂得以安息的最好办法,所谓“入土为安”成为汉人的信念,影响至深。

2、土葬符合汉族人民的生活习惯以及慎终追远的伦理情感。“生命是从泥土中来,再回泥土中去”这个观念根深蒂固。汉族崇尚黄色,历代帝王以黄作为显贵之色,黄色实为土色,在阴阳五行中,“土”居于中位,是最稳定、最可靠的基础,因此土葬符合汉人的生活习俗和传统观念。

3、土葬对封建制度而言,土葬最能表现阶级和等级的差别。只有土葬才能长久地保存死者生前的权势和地位,如雄伟的墓体,各种墓碑、石人、石兽及其它附属建筑。只有土葬才能经常在墓前进行各种象征性的活动,表示生者对死者的追悼之情,又显示了豪华的排场和满足宗法政治的需要。

并且,在古代对孝子守孝也是有着严格的礼节规定的。老人亡故,谓“孝子帽压住了头”,从掩埋至“七满”(即七七四十九天),孝子、孝女或穿孝衣或臂戴黑纱,不理发刮须,每隔七天,带鞭炮、纸箔。香、烛、馒头,到坟前祭典,谓“烧尽七纸”。守孝当年,春节不贴红对联,元宵节不挂彩灯。

    但是,近些年以来一些地方政府或是提倡火葬更有甚者或是强制火葬以来应付上级要求。但是火葬又面临怎么样的境况呢?

  

火葬政策从实施以来,却一直受到群众的抵触,特别是农村地区,传统观念根深蒂固,对死者的后事安排,一直遵循 “ 入土为安”的传统观念。即使是无神论者,也大多希望能将死去的亲人完整安葬,不愿意看到死去的亲人变成一堆断骨残灰。其实认真反思一下,土葬方式也并不像有些人所想象的那样纯属封建迷信行为,其中所表现出来的道德伦理以及文化意义也是不可忽视的,通过土葬方式在人们与死去亲人之间建立起来的感情纽带也是火葬所无法建立的,而人们经常到的体现。

    个人认为,自主选择殡葬方式是公民应当享有的正当权益,强制实行某种统一的殡葬方式是对公民权益的严重侵害,也是与党和政府的爱民情怀相违背的。毕竟我国社会主义建设还处于初级阶段,一些打破传统观念的新思想一时还难以被广大群众百姓所欣然接受,同时百姓的思想意识也有待提高和完善。但是我们现阶段仍应该是注重以人文本,尊重群众的选择自由,遏制政府的强制干预!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4-3-24 23:10:36编辑过]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