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基金会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原创] [复制链接]

1#

孔子说:“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可见儒家主张治国安民的根本途径是以德化民,使“民德归厚”,社会就会和谐安定,而法律只是不得已而用之以防范乱民作祟,只是一种外在的约束,人们因为惧怕而不去犯罪与人们自觉地不去犯罪相比缺乏根本性、长远性,并且刑罚本身就是对人身体的摧残,是残酷的,用现在时髦的话说是不尊重人权。现在政府倡导“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结合,就是注重发挥两种手段的作用来治国安民。那么作为专业从事“教书育人”的教师来说,就理应把“德育”放在一个突出的位置。而前提就是教师自己首先“有道德”,只有这样才能“传道授德”,或者换一句话说,教师首先是为人师表、道德楷模。儒家倡导“推己及人”,先“独善其身”而后才能“兼济天下”,这是一个逐渐扩大的过程。孔子根据自己教育实践经验,要求教师必须以身作则、言传身教,强调无言之教的威力,认为教师行为端正、道德高尚本身就是一种教育力量,否则“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充分说明了教师以身作则的重要性。教师是学生的榜样,自己的一言一行,都会直接影响到学生的成长和发展,孔子不仅是以身作则的提出者,也是这一思想的实践者,他把“有言之教”和“无言之教”结合起来。孔子更相信无言之教的巨大威力,他要求教师不只是用语言去教诲学生,更要用模范行为去感化学生。几千年来,中华民族一直有着重视教师道德修养和为人师表的优良传统。在古代思想家看来,教师是社会文化道德的维系者和代表者。因此,对教师的职业要求更多地体现在道德素质上,强调教师对学生的人格感化和道德示范作用以及教师的敬业精神。

此外,他还要求教师必须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子曰“爱之,能勿劳乎?忠焉,能勿诲乎?”意思是:我爱着他,我能不(为他)付出操劳吗?我忠于他,我能不(为他)尽心劝导吗?爱护学生,忠于教职,尽其知而教,无私无隐,具备“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教学态度与敬业精神。

但是我们的德育现状和教师现状真的不容乐观,一方面受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对技术型人才的需求增大的影响,国家从战略高度出发,实施“人才强国战略”,但在现实意义上,这里的“人才”指的多为科技型人才,因为这些人才能在短时间创造立竿见影的实惠,对于国家的现实需要更具针对性。于是无论是学校教育还是社会教育中都形成一种“重技术”而“轻道德”的风气,“德育”被边缘化;另一方面,出于政治统治的需要,绝大部分学校的德育蜕化成了政治教育,将德育和政治教育合二为一,混为一谈。由于受“文革”中的“臭老九”思维和现实中政治地位、经济地位不高的影响,成为教师并不是优秀人才追求的就业渠道,并且现在的教师考核标准也更加重视专业素养而忽视教师崇高的思想道德修养。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