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基金会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原创] 儒学的精神----作为创造性转化的自我 [复制链接]

1#

                          
       “ 清斯濯缨,浊斯濯足;


          知者乐水,仁者乐山。”    ---题记


       《易经》有云:“刚柔交错,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关乎人文,以化成天下。”观察人类的文彩以推行教化,从而促使天下昌明。源远流长的中国文化正是以其博大精深,厚重宽宏,包罗万象,得以千载传承,生生不息。为我们营造了一座卷帙浩繁的文学宝库,为人类文明铸就了了一块不朽的瑰宝。


       以“仁”为核心,绵延二千余年的儒家思想,是中华文明优秀的文化结晶。文化作为一个民族发展的魂魄,按当代新儒家的代表人物杜维明先生对儒学的精神总结,其中之一为作为创造性转化的自我:“对儒家而言,个人价值感至关重要,因为他们发自内在的改善世界的信守驱使他们将现状作为他们精神之旅的出发点。”对于提升人的道德修养和精神境界,儒家精神表现为其小则独善其身,大者表现为兼济天下。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也就是说道德教化要先修心正身,做到“仁”与“礼”,达到“内圣”。而后推己及人,由“内圣”而终至“外王”,进而教化天下,使天下道一同风。


       对“内圣”而言,乐是一个很重要的范畴,也是自身修养的一个重要标志。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时习之,与书为友的快乐,与友相会的快乐乐,其乐自乐也。别人不了解自己,甚至误解自己,依旧淡笑自若而不恼怒。如此清醒豁达,悠然忘我的情怀,感受到无所萦怀平静与心安。实为与道同行的快乐,此何其大哉。


       儒家重人道论,天地自然与人彼此引连,在精神意识领域内沟通人与自然的关系,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知者达于事理而周流不滞,有似于水,故乐水;仁者安于义理而厚重不迁,有似于山,故乐山。”水,其性动,恰似善于思维的知者,故水为知者所乐。山,蕴育草木,鸟兽栖息;山,亘古少变,厚重不迁。此山之特性,似仁者胸怀,故仁者乐山。仁者拥有大仁之行,爱人之心,长天阔水畅胸怀,平心静气感受内心自我本源之快乐。


       《大学》经一章大学之道云:“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明,在止于至善。”其意为:大道之行,亦即要学到高层次的学问,在于彰显自身所具的光明德性,而后推己及人,使人人能去污而自新,进而精益求精,最后终止于至美完善并保持不变。明德者,人类与生具有灵明而不污本性,并加以彰明,使人自觉地行善避恶,使它能够与天地相沟通。“亲民”,亲者新也,是在知晓自身本性的善德之后,帮助其他人去除污染心灵的东西,使他们也达到心灵纯洁的修养境界。由“明明德”到“亲民”,则自己始终在仁义之道上前进,一种长久的对自我心身的历练,遵循内心向善的要求,而终“至于至善”。


       儒家倡导“明鉴戒、助人伦、成教化”思想,“明鉴戒”首先通过自我认识人之本性,指出人性之善与恶,以告诫我们何可从之,何须该之,是为人性之真。“助人伦”儒家之礼用于规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乐则用以沟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儒家倡导“礼之用,和为贵”,“和则乐”,“和则同,同则善”,强调中和之美,以和为贵,是为人性之善。“成教化”宽宏博大的胸襟,大仁大爱的教化,如涓涓细流般沁人心脾,如化雨和风般润物无声,疏导人性,使得人性向善有序,是为人性之美。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是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实是在自我道德约束下,实现了自我人格的升华,内心一切处之泰然,所思所行不逾矩,达到自然与事物发展相统一的境界,内心已是纯善的自我。正是实现了人性真善美的高度统一。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儒学精神之作为创造性转化的自我,由“内圣”使得自身美德彰明,是修身的完备阶段,进而齐家、治国,直到平定天下。故仁者尽人之性而参天地化育,慕大道而修真,是以学而思,思而知理。学而行,行而明道。“仁者不忧,智者不惑,勇者不惧。”仁者,至诚天下而大仁,智者,乐观知命而豁达。勇着,风云裂变而无畏,由“内圣”而至“外王”,故站得高,而不惧,行得远,而不惑。


       伏首案牍,指尖滑过春秋月,丹青笔墨香书卷。前不见古人,我是一个来者,面对浩若烟海的诗书典籍,犹可感受到于斑驳古迹、砚墨黄卷中飘散出的古香古色,质朴清新的韵味,惟几千年文化沉淀,流露出挥之不去的一抹清香。“高山仰止,景行行止”愿像仰望高山一样的仰望着他们,愿像影子一样追随着他们。每每读罢圣哲经卷,不由掩卷遐思,静中观心,聆听那来自远古的的召唤,心折于先贤那谆朴慈爱而又宏博宽厚的昭人情怀,追慕那世事洞明而又释然超脱的心灵顿悟,感受到他们的音容笑貌正在凸现,定格。慈悲的目光饱含对人类的深切关怀,隐隐透着千年深邃的哲思。


       中华五千年文化得以传承不息,惟吾国子对中国传统文化不断的修习领悟,取其精华而存真,为其注入生机勃勃,绵延不绝的源头活水。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学习,为我们找到了在人生航道上可驻足休憩的心灵家园,为我们正在向前迈进的人生竖立起立身定位的标杆。中华义理经典教育工程的开展,正熏陶着无数正埋首书卷,为理想奋斗的学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弘扬发展担起“其命维新”的使命。


       岁月沧桑,历经千年风雨,先贤们留下的至理哲思,如泰岳般凝峙厚重,如松柏之鲜活长青,辟千古而立万仞。今我辈复登临,“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漫漫人生长路,将成为我不懈的追求……


       义承今古,斯境登临,诗书万卷修心路;
       理载千秋,吾身当向,笔砚平生济海舟。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