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基金会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仁” [复制链接]

1#

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樊迟曰:“何谓也?”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


子游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巽,曾是以为孝乎?”
子曰:“孝哉闵子骞!人不间于其父母兄弟之言。”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仲弓问仁。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仲弓曰:“雍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司马牛问仁。子曰:“仁者其言也刃也。”曰:“其言也刃,斯可谓之仁矣已乎?”子曰:“为之难,言之得无刃乎?”


樊迟问仁。子曰:“爱人。”


子曰:“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如其仁,如其仁。”


子张问仁于孔子…………曰:“恭宽信敏惠。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


  以上是《论语》中孔子对他的弟子所分别教导孝和仁的言语,从这些言语可以看出,孔子对于不同的弟子,所强调和教导的孝和仁是不一样的。其实,不仅仅是孝和仁,儒家的礼、义、智、信在《论语》中都有被孔子解释成不同的概念(时间关系,我懒得抄了,望谅)。孔子弟子三千,各个不同,从孔子的言论中能够发现,孔子是针对他们各个人的优点和缺点对他们进行教诲的,并没有一个固定的概念。那么,孔子为什么还要讲仁义呢,这就是说,孔子所强调的仁义背后还有着一个永恒的目的——作为从俗人、成人、到圣人的转化。
所以,我个人认为,原始儒学中的仁义等是没有确定性的,唯一确定的就是我前面所说的哪个儒学目的,用孔子的话说就是:行有余力。因此,原始儒学中真正有魅力的并不是仁义,而是他的人格魅力“君子居焉,何陋之有!”
是故,仁无方,人有方。


以上是在下的个人不成熟观点,错误之处,恳请各大家不吝指正,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0-4-23 14:35:57编辑过]

分享 转发
TOP
2#

做一个有道德的人,这是我们陶冶情操的高尚追求。只有这样,我们每一个人才能够问心无愧。做一个有道德的人,不只是向落寞的乞丐给予帮助,在公交车上让出一个充满温暖的座位……尊重知识,敬畏规则的态度,尊重师长,善待他人的行动,说文明话,办文明事等等这些生活中的平常事都体现了“以至诚为道,以至仁为德”的温暖。
TOP
3#

儒家从重视民生出发,倡富民思想。儒家经典《周礼》提出“保息养民”的六项措施,即“一曰慈幼,二曰养老,三曰振穷,四曰恤贫,五曰宽疾,六曰安富。”富而安之,体现了儒家早期的富民思想。孔子提出富而教之的思想,“子适卫,冉有仆。子曰:‘庶矣哉!’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曰:‘富之。’曰:‘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教之。’”使众多的人民生活得到满足而富裕,然后施之以教,使人民有道德。把富民作为施教的前提和基础,可见对富民的重视。孔子还把富民与利民、满足人民的物质生活利益联系起来。他说:“因民之所利而利之。”强调利民、富民、保民、爱民,体察和顺应民心的向背,这是儒家富民思想的特征。孟子还设想,物质财富得到很大的丰富和满足,百姓还有不仁的吗?他说:“圣人治天下,使有菽粟如水火。菽粟如水火,而民焉有不仁者乎?”满足了百姓的生活需求,使之富足,就会使民众达到仁的境界而国安。而民穷则争,争则起暴乱,国难以治。可见民富才能国安,使老百姓安居乐业,民富而国富,是儒家政治思想的基本点。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